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拆穿以公費生為幌子的後醫系

◎ 韓良誠、楊敏盛、温啟邦、賴其萬

以偏鄉缺醫師為藉口,三所大學獲准設立招收公費生,在沒有調查研究分析報告,沒有公聽會之前,就貿然上市,已引發醫學界爭議,據說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已嚴肅討論過,不久或許會發表不贊同的聲明。

日前有位四十七年前走過公費生的胡涵婷醫師,投書現身說法,公費機會扭轉了她的人生,但短期下鄉服務卻像是蜻蜓點水,次專科高科技訓練,完全派不上用場,兩年服務期限一到,就轉回教學醫院深造。她自責說佔了政府與納稅人的便宜,希望政府不要一錯再錯。這個公費生制度有似雙盲的社會實驗,能否物超所值,三所大學都振振有詞、畫餅充飢,說醫學加工程如虎添翼。如今胡醫師以自身經驗替我們解盲了,她結論說「對提升偏鄉醫療品質,公費生(擁有高科技醫學)毫無任何貢獻」,一語道破,教育諸公,聽進去了嗎?

要能使公費生在偏鄉牢牢扎根,需要多重配套,在「選材」與「養成」就要與一般醫學生有不同的考量,而學校與老師更要有特殊責任。選才要優先考慮出身偏鄉或具有來自有服務熱忱的傳統家庭特質,學校或政府要定期輪流在偏鄉地區舉辦精心設計的醫學營,讓來自不同學校的公費生,接觸到醫療資源匱乏而健康又欠佳的鄉鎮居民,有機會彼此切磋琢磨,更要把觀察到的問題拿回學校,當面請老師指導或由學校投入解決,呼籲社會共同支援。學校應藉著訓練公費生的機會認養偏鄉,與公費生共同努力,承擔減少貧富不均、提升偏鄉健康的責任。

本來台灣設立醫學院,都要先有教學醫院,才能支援偏鄉,提供公費生的榜樣,如今倉促成軍的後醫系,均沒有教學醫院,如何找到有人文素養、具診察問診老練經驗、願意耐心傾聽的師資?公費生教育不缺高科技工程知識,缺的是能視病如親,具民胞物與仁心仁術的模範榜樣老師。有嗎?「醫學科學家」與偏鄉醫療,是兩個幾乎不相干的領域,胡醫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難怪林逸民理事長的投書,劈頭就說「勿拿偏鄉醫療需求,作為開巧門的藉口」

公費生制度不成功,過去常怪公費生變心,其實,「沒有不是的學生,只有不適的老師」「拿到寶貴名額的學校,卻沒用心塑造好環境」。這次請大學認真「認養偏鄉」,懷著人溺己溺之心,提供公費生落實服務的後援環境,由全體社會追蹤公評學校應負的道義責任。以這三所在社會的高聲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作者分別為台南韓內科院長、桃園敏盛綜合醫院總裁、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