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感染科醫師要吐槽

◎ 吳怡慧

日前傳出確診病患砍傷三名護理人員,媒體跟一般民眾很容易將之歸類為「醫療暴力」,尤其前陣子頻傳酗酒、騷擾及攻擊醫護人員的新聞。但以一個在專責病房、也去過台南胸腔病院的感染科醫師看來,這真的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應SARS、禽流感、豬流感H1N1及中東呼吸症候群的疫情,一些醫院陸續設置感染科專責病房。在專責病房裡,沒有疫情時,就是照顧HIV新個案,或是結核菌患者。這些個案都會經歷五個情緒轉換期: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及接受。不過,因當下就要接受治療,也沒什麼療程好選擇的,所以病患在住院期間,通常是五種情緒交雜、循環出現,自殘或傷人情況時常發生。尤其是多重抗藥性的結核病患,在隔離病房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獨自生活,常會發狂大叫,護理師都很會察言觀色,甚至會收走危險物品,以聊天來轉換病患情緒。

也因隔離病室特殊建置結構及需要穿著特殊防護裝備,護理師都是兩人一組為單位,幫病患做治療,幫忙互相著裝、遞物品或記錄等。訓練過程常是資深護理師帶著資淺護理師學習。若需要加護病房照顧的,照護上更形困難,需要照護的管線更複雜,因此,感染科專責病房的護理師都需長時間培訓,具備相當的抗壓性與警覺性。

但在健保制度下,院方為了降低人事成本與感控耗材的支出,又要符合評鑑標準,以及業績掛帥的情況下,這樣的培訓和病房設置漸漸被淘汰,很多臨床醫師也因此慢慢退出醫院,或是轉為專做評鑑的行政職。

疫情是面照妖鏡,照出面臨危難時的處理態度及人力不足問題,更照出長期在健保給付下,變形的人力訓練的結果,也就是再度面對新的一波SARS時,還是一樣慌亂焦慮。

在要求CP值的台灣醫療,很多地區或小型醫院已經不願意再培養感染專科醫師,或設置固定的感染專責病房,甚至因重症給付大幅縮減,連重症胸腔科醫師也在流失。因為疫情一過,這些人力與空間就是賠錢區,無法替醫院增加收益,應付評鑑所需即可。

疫情浪頭上,或許高呼一聲「共赴國難,共體時艱」頭過身就過,然而包括健保問題、評鑑問題、醫護受傷問題,權責機關真的在乎?

(作者為感染科醫師、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