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別鬼扯
看到這則新聞時,相信很多鬼友必定嚇傻了。新加坡幾乎毫無農業可言,為啥她的糧食安全指數可以榮登全球南巴萬的寶座?
2018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GFSI)總體排名表。全球糧食安全指數,新加坡首次奪冠!(官方資料截圖/https://foodsecurityindex.eiu.com/)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糧食自給率 ≠ 糧食安全
先前鬼王大戰徐世榮時就一直強調,「糧食自給率」是二次大戰美國國防部發展出來的概念。當時處於戰時經濟,一個國家是否能生產充足的糧草,勢必會影響戰力。而食物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補充我們的熱量。因此,糧食自給率基本上是以「熱量」為基礎概念,用來計算一個國家生產全國人民所需熱量的能力。
由於是以熱量為計算基準,所以穀物(米、小麥、玉米)所佔的權重就非常高。此外,由於台灣人現在吃的麵食較多,而我們的豬、雞吃的又是進口玉米所做的飼料,所以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非常低,只有30%左右,世界排名可說是非常非常低。而那些地大物博、適合生產糧食作物的國家,如美國、法國、加拿大,他們的糧食自給率就非常高,甚至超過100%。
由於是以熱量為計算基準,所以穀物(米、小麥、玉米)所佔的權重就非常高。(路透)
不過,用「糧食自給率」作為衡量「糧食安全」的單一指標,不僅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且過於偏頗。
首先,擁有一堆糧食,不代表這個社會體系能讓糧食迅速地分配與流通。例如,倒台前的蘇聯,整個流通體制幾乎停擺,一堆馬鈴薯爛在西伯利亞,但莫斯科卻出現食物短缺的狀況。
其次,我們飲食不是只追求熱量,同時要兼顧各種營養均衡。只吃五穀雜糧,永遠不可能均衡發育。
第三,半個世紀前,多數人或許還停留在吃粗飽的階段,只追求熱量的補給。但現在我們更講究飲食的品質,不僅要吃得飽,且食物要符合安全、衛生的標準。
因此,這20多年來歐美國家早就不再看重「糧食自給率」,而是採用各種多向度的指標來計算「糧食安全指數」。例如,英國的「經濟學人」就以購買力(affordability)、供應力(availability)、品質與安全(quality and safety)、自然資源與韌性(natural resources and resilience),作為衡量一國的糧食安全狀態。
英國的「經濟學人」就以購買力(affordability)、供應力(availability)、品質與安全(quality and safety)、自然資源與韌性(natural resources and resilience),作為衡量一國的糧食安全狀態。(路透)
但奇妙的是,台灣的文青就堅持要遵循日本的腳步,每天都不斷提糧食自給率、糧食自給率…………。
所以說,新加坡雖沒啥農業,但卻榮登全球糧食安全指標南巴萬的寶座,也不要太意外。
當然,大家勢必會納悶,台灣呢?
2013年時,時任中興大學教授的陳吉仲曾以經濟學人的公式計算,當年台灣的糧食安全指數排名全球第23,這樣的成績其實算是非常不錯的。
所以說囉,日後千萬不要再拿糧食自給率來杞人憂天了。
你真覺得平常沒東西吃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文青別鬼扯 全球糧食安全指數,新加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