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玉軒
台灣鯛最近正面臨「慘業」堪慮的過渡時期,先是價格連三年崩跌,這兩周又發生病魚流入市面的假消息,讓已經低迷的台灣鯛產業更雪上加霜。但筆者還是要再次強調,儘管近年來台灣遭逢多次的天災及疫病,卻從未有過大規模的死亡生物流入市面,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這兩周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吳郭魚湖泊病毒(TiLV)發展至今案情急轉直下,從一開始6/13發布確診訊息,農政單位旋即於新聞稿中表示魚隻死亡率高達90% ,讓養殖戶草木皆兵;接著馬上公布台灣為全球第六個證實已受感染的國家,消息便迅速攻占各媒體版面;到了19日,行政院發布新聞稿指出疫情高峰已過。短短一周官方釋放的訊息與政令竟有如此巨大的轉折,不難發現農委會內部資訊的混亂與政府單位應對危機的雜亂無章,吳郭魚疫情經過媒體傳播在社群上快速發酵,短時間內登上平面媒體的頭條,看來政府相當重視這次事件,我們也就藉機來檢視一下主管機關的防疫措施。
1.主要產區未傳疫情
依截至19日發布的最新消息,一周內桃園已發生七處確認疫情,其中兩處養殖場發生死亡情形(註1),地點皆位於觀音鄉地區的埤塘,由於今年梅雨季節延後造成水資源不足,且因當地水利濬道發達,疫情控制困難,故接二連三的診斷出群聚性感染。但佔全國80% 的吳郭魚主要產區的雲嘉南三大縣市卻皆未傳出疫情,若是源頭魚苗感染或是病毒株致病性超強,這三大產區理應首當其衝,據此可知這次感染只能算是零星個案,而非全國性的感染疾病,消費者根本無須擔心。
佔全國80% 的吳郭魚主要產區的雲嘉南三大縣市皆未傳出疫情,據此可知這次感染只能算是零星個案,而非全國性的感染疾病,消費者根本無須擔心。(記者楊金城攝)
2. 病毒從何來?
由農委會發布的新聞稿中可知,吳郭魚湖泊病毒與國外病毒株基因比對的結果為與以色列相病毒株相似度93%、泰國病毒株相似度96%。筆者於碩博士時期皆從事石斑魚神經壞死症病毒(NNV)研究,由實驗室同僚所分析保存15年間的病毒株發現其基因序列差異不超過2%。2%是多大的差距?舉例來說,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序列只差距1.2%,可見台灣的吳郭魚湖泊病毒名稱雖相同,但與國外的病毒株差異甚大,農委會卻可以在第一時間認定病毒為境外傳入,大概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出事了就推給外國最省事。
既然如此,為什麼台灣是第一次檢出? 原因很簡單,因為「根本沒人在乎吳郭魚這個疫病」。每年的高溫夏季是疫病爆發的主要季節,疫病的產生夾雜許多因素,包括病毒、細菌與寄生蟲的交叉感染,歷年來吳郭魚都有零星疫情傳出,養殖戶與各地區的防治所也都習以為常。
3. 官僚專業何在?
由農委會黃金城副主委(同時他還是獸醫專業)領軍,帶著桃園市長和媒體記者大批人馬在疫區裡到處踩踏,這是疫區走透透的概念嗎?甚至南部也有立委民代共襄盛舉,號召台灣鯛養殖戶大動作召開說明會。一般人都知道染病期間不該隨便在醫院走動,還要遠離人群並戴口罩預防感染,但官員好像完全沒有這種常識,帶著大隊人馬在疫區到處走動,只是增加病毒散佈機會。為了迎合政治人物搏版面的需求而將專業拋諸腦後,這樣的官僚習氣完全沒有在政黨輪替後得到改善。
4. 全面撲殺?全面補助?
目前的病毒檢測技術有病毒蛋白質的檢測,或遺傳物質(核酸)檢測兩種檢測方式,可依靈敏度、耗時及預算考量選擇。試問要用哪一種檢測方式來決定病毒的有無?用靈敏性最高的Q PCR 抑或是用最普通的免疫染色來定量,多少病毒量需要進行撲殺?撲殺後要就地處理還是要焚化? 這些問題在還沒標準答案之前,主管機關就拍板撲殺,此舉是要考驗檢測人員的耐心,還是各地防治所的人力? 再者,天災補助的計畫一直都是給予有養殖登記執照者申請,這些埤塘養殖業者沒有水權、沒有執照,何來補助?就算支票開好也無法兌現。主管機關用這樣的「專業」與「騙術」來解決問題,更讓人為台灣養殖業的未來捏一把冷汗。
5. 放養登記確實執行
放養登記除了方便疾病管控外,更能較精準預估產量,讓主管機關能依據產量及早發出市場供過於求的警訊。然而,在放養登記制度尚難以徹底執行下,就算各區防治所人員定期巡視,養殖區域較大的鄉鎮還是難以逐一訪查,養殖戶在魚蝦發生疫病時沒有確實消毒就直接將死魚蝦排入溝渠,將造成病原大量的傳播,而這些也時有所聞,甚至野生族群身上早已帶原各式疾病,過去沒有徹底執行的歷史的共業,現在就輪到產業與全民來承擔。
儘管這次吳郭魚病毒處理的方式荒腔走板,但往好處想,至少提高了各界對防疫觀念的重視,從媒體報導細節與散見社群的文章中還是可以發現專業人士努力,例如,各地養殖戶開始提高警戒密切觀察疫情,台灣鯛養殖大縣嘉義縣隨即在疫情公布後,準備快速PCR檢測儀器套組,林全院長選擇不赴桃園疫區視察,以及最後推斷病毒可能為長期存在的本土性病毒,而非境外移入等。
希望主管機關能藉由此次事件加強疫病處理方式與判斷重點,並能重視水產的疾病防治,不要再重蹈當年草蝦及九孔的覆轍。日後在疫病發生初期小心判斷,重視每項檢測細節,若能在疾病爆發初期就精準判斷,即可減少產業損失與降低大眾恐慌,俾使台灣的水產養殖能回復往日的榮景。
註1. 調查石斑魚的神經壞死症病毒(NNV)在孵化及繁殖場的疫情,大概是100場確認帶原就有100場出現過死亡情形,幾乎是100%的疾病,但從來也沒有被媒體拍到或重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