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法律白話文》與眾不”同“不是病,消弭恐同從去病化開始

每年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源於1990年WHO將同性性傾向從國際疾病分類移除。年初衛福部原本希望進一步禁止性傾向矯正治療,沒想到受到恐同團體的抗議而延遲了。事實上,醫療權威對性/別少數群體的壓迫,經常是體現並回頭再加重社會歧視最深層的幫凶之一。因此,今年的不再恐同日,讓我們來談談去病化的與不歧視之間的關係!

李柏翰、于政民

每年的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恐跨與恐雙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IDAHOT),源於1990年時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同性性傾向自《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中移除,可以說是去病化的重要里程碑。

由於科學證據無法證明性傾向可以改變,甚至無法正當化為何一個人的性傾向需要被改變,因此任何醫療行為的介入都被認為牴觸了醫學倫理中的不傷害原則。台灣精神醫學會也早已發出聲明,表示「精神科醫師應有社會責任,經由倡議來改善社會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相關的不平等。」

因此,衛生福利部原本預計在今年三月正式公告禁止「性傾向矯正治療」,並納入《醫師法》第28條之4第1項規定「不得執行之醫療行為」中。沒想到在草案法定60天的意見陳述期內,竟有超過80件反同人士及團體的抗議公文及書信,於是草案被迫延後。

事實上,醫療權威對性/別少數群體的壓迫,經常是體現並回頭再加重社會歧視最深層的幫凶之一。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的美洲區域辦公室──泛美衛生組織(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終於在2012年正式發表《治療一種不存在的疾病》的聲明,表示「企圖改變性傾向的治療行為,缺乏醫學上的正當性,也是不符合醫學倫理的」,而這在學術界也已有共識

當年「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發想,就是希望能夠終止不科學、不理性的恐懼與偏見,而2005年設立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委員會」也希望能夠延續這份努力;直到2009年,跨性別恐懼被納入,2015年雙性戀恐懼亦被納入了。最近「關於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暴力及歧視問題」的獨立專家Vitit Muntarbhorn,在提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年度報告中,也再度強調了去病化的重要性。

每年此時,世界各地都有許多悼念或慶祝活動,國際性或草根的同運組織,皆會用有限的資源與自己的方式共襄盛舉,以展現性/別少數的團結與對平等的渴望。今年,好巧不巧,國際不再恐同日委員會設定的主題是:家庭,與國際家庭平權日(International Family Equality Day,每年5月第1週星期日)一同慶祝。這對台灣人來說,應該已經不算太陌生的議題了。

仍然需要持續關注的疾病分類

但是!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的ICD第十版中仍有許多對性/別少數並不友善的欄目:比如第F64欄的「性別認同障礙」、第F65欄「性偏好障礙」,以及第F66欄的「與性發展和性傾向有關的心理和行為障礙」。ICD是國際通用的疾病診斷標準,用來健康管理和臨床治療,並追蹤流行病的趨勢,經常被國家當作特定人口健康狀況的分析工具,以監督人們的疾病問題和意外事故。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以補充了ICD的不足。這兩者構成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系統中的核心工具。1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台灣精神科的診斷主要是遵照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目前出到第五版DSM-5),因此在臨床運用與溝通上可能會與ICD有所差異。

來自委內瑞拉的兩名設計師──Annakarina Cabello和Bergin Ortiz──為今年的IDAHOT設計了一系列的海報。

就跨性別來說,最新版的DSM-5是稱作「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其實就美國精神醫學會當初更名的原意就是為了去病化,但因為考慮到醫療福利和法律制度等需求,若是完全沒有診斷的話,難以判斷相應的保險給付,所以才保留著「性別不安」。在台灣,對於跨性別醫療的相關規範十分繁雜,各醫師與醫院間的差異也相當大,但根據世界醫學會的提醒,這個診斷分類絕對不能成為歧視的理由。

雙性狀態病態化

關於雙性人的診斷與治療則是多且雜,因為他們涉及的醫療科別不是精神科,所以不會有診斷不同軌的問題,因為台灣除了精神科之外也都是使用ICD。雙性狀態散見在現行的ICD第十版中關於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第IV章)、關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第XIV章),以及關於先天畸形、變形和染色體異常(第XVII章)等各章的疾病分類中。

就目前的科學認識,雙性的情況是一個光譜,目前所知至少有數十種變異,有的在出生時就能發現,有的則要到青春期才會顯現出來,因此無法用特定的分類法來定義。實際上雙性性徵並不會影響到個人健康,更不該被視為一種病態。

根據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雙性人只是「天生擁有與男性或女性典型定義不符之性構造、生殖器官,且/或染色體形態的人」,這種狀態不該影響個人的身體完整、身體自主等權利,任何不必要且強制的醫療行為如同歧視。 若直接對剛出生的嬰兒進行醫療處置,除了會違反上面提到的「不傷害原則」外,也忽略了嬰兒的自主性(醫學倫理四原則之一)。2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目前ICD正在進行修訂改版,預計於2018年前完成ICD第十一版(Beta版已先上線)。於此之際,已有許多跨性別和雙性人專家與權利倡議組織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再次推展「去病化」的進程,以實現所有性/別少數的身體完整與健康權。

自2013年聯合國推出【Free & Equal】計畫後,除了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外,後來也加入了雙性人權的倡議行動,2014年的IDAHOT義大利國家報告,也首次納入了打擊雙性人恐懼的議程;在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團體是「國際陰陽人組織」。雖然不同性/別少數所面臨的歧視與挑戰都不盡相同,但主要都源於父權思維、性別二元與家長主義所共構的意識形態。

今年在台灣,伴侶盟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了一系列【See Through:正視】相關活動(2017/5/11-18),而華語流行樂壇中的八個天后也將重唱當年為倡導婦女權益的主題曲,齊聲高歌【We Are One】。希望社會大眾在一連串矯正禁止、同性婚姻與性別教育的激烈對立後,可以真的好好瞭解一下性/別少數長期受到迫害的歷史,看看同志們爭取平權的運動軌跡。

在各個性/別平權議題上,除了法律制度上的平等外,還有很多需要關注的人群與社會問題,而最重要的仍是打破假友善──彼此尊重並接受,而不只是包容,因為包容的話語背後往往隱藏著優劣、高低、是非等階序──相異的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徵從來都不會使人不健康,但歧視,卻會殺人;因此在IDAHOT這天,特別值得思考並展望我們希望為下一代創造什麼樣的社會。

著作權聲明,封面圖片之著作權為王顥中所有。

參考資料

Report by the WHO Secretariat, ‘Improv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rsons’, 2013/05/14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Expert on protection against violence and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2017/04/19, A/HRC/35/36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MA) Statement on Transgender People, 2015/10/16
黃璨瑜,《同性戀去病化的醫學科學歷史》,泛科學,2014/09/29
李柏翰,《「恐同」不是病,恐起來要人命-談性/別少數群體的健康權》,法律白話文運動,2016/06/20
施維長,《期待台灣不再恐同,2017國際不再恐同日特展呈現台灣同志受迫史料》,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7/05/03
江河清,《衛福部可以科學一點》,自由評論網,2017/05/12

1.ICD的歷史比世界衛生組織還悠久,目前有至少117國家採用。世界衛生組織在2001年時,又通過了另一套《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以補充了ICD的不足。這兩者構成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系統中的核心工具。

2.醫學倫理的四大原則,包括:(一)尊重自主原則:強調尊重病人的尊嚴與自主性,例如不隱瞞病人之病情及診斷、保護病人隱私及強調知情同意等。(二)不傷害原則:強調醫療人員謹慎執行,以達到適當的照顧標準,避免讓病人承擔任何不當的的風險。(三)行善原則:指在不傷害他人之外,進一步提升病人的福祉,即所有醫療行為一切應以病人的利益為前提。(四)正義原則:公平分配醫療資源、尊重病人權利,以及尊重道德允許的法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法律白話文 與眾不”同“不是病,消弭恐同從去病化開始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