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色小屋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該世代的成長記憶,特別是遊戲方式,總有極大的差異。
以我們這個世代為例,好像是一個很過渡的階段。
還記得任天堂紅白主機剛開始流行時,握在手上的搖桿的密碼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ABAB」,接著超級任天堂出來了,手上的搖桿密碼變成「上 X 下 BLYRA」。不過當時卻又保留著上一輩的傳統遊戲,在學校裡、假日同學家中,可能還是有同學玩著鬥片(尪仔標),也會拿著當時熱門的忍者龜玩具,簡單的玩起來。
這種類似角色扮演的遊戲,似乎歷久不衰,從孩時的扮家家酒、一直到忍者龜跟許瑞德的玩具人偶相殺,又甚至是透過搖桿控制著電玩螢幕裡的角色,都是在滿足心裡的一種角色體驗。
這個體驗的根本,簡直可以說是「扮家家酒」。
扮家家酒的台語是「扮公伙仔」(pān-kong-hué-á),又或者說「扮家伙仔」(pān-ke-hué-á),「家伙」在台語裡有財產的意思,而「一家伙仔」(tsi̍t-ke-hué-á)則是全家人的意思,所以「扮家伙仔」無論是從「家伙」或「一家伙仔」來思考,都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孩子透過玩具的扮演角色行為,會稱為「扮公伙仔」或「扮家伙仔」了。
至於為什麼要稱為「扮家家酒」呢?據說是因為大多數的戲碼都會飾演到對方家作客、客人與主人之間的互動,以及飾演一個小家庭的生活,所以才會說是「扮家家酒」。總而言之,這樣孩童的遊戲「扮公伙仔」可以說是很具體又特色鮮明的。
說到這就回想起小時候,有一次在美濃黃蝶翠谷的小溪旁玩「扮公伙仔」,結果不小心誤踩咬人貓,以致手掌整個發紅發脹。當時大人就說:「趕快找姑婆芋,附近一定有。」大自然相生相剋的原理真是奇妙,果然在附近就找到姑婆芋,於是把姑婆芋的汁液塗在患處,果真漸漸緩和了。值得注意的是,姑婆芋跟芋頭的葉子外貌很相似,不過姑婆芋的葉片會沾水,芋頭的葉片則不沾水,誤食姑婆芋會有中毒危險,千萬別搞混囉!
另外,還有兩種很具特色、又漸漸退出我們生活的兒時遊戲,那就是「蹌跤雞」(tshiáng-kha-ke)及「覕相揣」(bih-sio-tshuē)。「蹌跤雞」就是跳格子,或許我們還記得跳格子怎麼說,但「蹌跤雞」是不是越來越難聽到了呢?而跳格子的玩法,恐怕再過沒幾年,也要成為只出現在教科書上的專有名詞了吧?
這並不是開玩笑,有許多傳統遊戲,隨著科技進步或活動場域的改變,的確越來越少人知道,也越來越少人能玩的透徹、熟悉。越少人懂得這些遊戲的說法、玩法,也就是說,行家越少,那麼能夠陪伴一起遊玩的對手也欠缺,久而久之的衰退失傳則成為必然,這點和母語的流失則也是一樣的道理。
至於「覕相揣」(bih-sio-tshuē)則是捉迷藏,「覕相揣」是很字面、很容易理解的意思,躲起來、尋找對方的互動遊戲,另一個說法是「掩咯雞」(am-ko̍k-ke),就比較難懂,但也更生動,如果跟跳房子的「蹌跤雞」擺在一起看,不難發現兩者都跟「雞」有關,似乎也能發現過去老祖先的生活方式與觀察的對象,喊「雞」牽扯在一起的機率非常高。或許就是覺得這兩種遊戲,都跟平時觀察到「雞」的動作或型態有所聯結吧?
無論是「扮公伙仔」或是「蹌跤雞」跟「覕相揣」,乃至於電動遊樂器世代,一直到網路崛起及手機遊戲的興盛,每種遊戲,說穿了就是透過互動跟體驗,而達到心理的滿足跟樂趣。每個世代都會有值得記憶跟保留的寶藏。就像是「扮公伙仔」中,一個旁人看起來很孩子氣的東西,但看在我們眼裡,卻都是多年後仍值得一提的寶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台語原來是這樣】小時候常玩的「扮家家酒」遊戲台語該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