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銀行》什麼時候開始,放天燈變成平溪習俗?

相信在台灣,一定放過或看過天燈,想到天燈!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平溪、十分,但你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放天燈變成平溪習俗?2017年平溪天燈節活動獎於11日登場,有些典故你不得不知道。

文化銀行

即使不是特殊節日,平溪、十分一帶仍然擠滿了來放天燈的觀光客們,沿著鐵軌往老街方向走,五分鐘內就可以看到十顆以上的天燈升空。
平溪放天燈。(資料照,觀旅局提供)

走到老街尾,看到一張大大的手寫看板寫著「傳統天燈製作教學」,兩鬢花白、已過耳順之年的林師傅已經從事傳統天燈製作跟教學數十年了。

訪問他的那天,伴隨著一小時一班的火車進站鳴笛了三次,林師傅滔滔不絕、口沫橫飛的帶我們進入天燈的前世今生。

林師傅滔滔不絕、口沫橫飛的帶我們進入天燈的前世今生。
傳說中,天燈的原型其實就是孔明燈。三國時代諸葛亮發明作為通風報信之用,漸漸的這項技術傳到福建一帶,在福建沿海變成了海上傳遞訊息的用途。
 
清朝前期,因為橫渡黑水溝是一件危險的事,天燈也就跟著先民一起渡海來台。當時有一群人從福州出發,上岸後要到宜蘭開墾,路經十分,覺得風景優美便停了下來。
 
聚集的人一多,就有人在這裡扮起了強盜。因為位處深山官府抓不到,為求自保,居民白天用狼煙、晚上就放起天燈,作為通信、報平安的用途。在制高點監控出入狀況的人,只要看到有人上山,就會放一顆當作警訊,等到走到一半發現上山的是自己人,就會放兩顆表示平安,所以當時天燈又被叫做「平安燈」。
天燈又被叫做「平安燈」。
後來,因應農業社會的信仰和價值觀,加上治安變好的緣故,天燈就從通信工具轉變成一個信物,可以乘載人們的願望直達天聽。也因為天燈的台語音近「添丁」,所以放天燈被視為是求子的儀式。

當時的救國團,把平溪地區放天燈的習俗,變成營隊結束前夕最難忘的回憶,因此平溪一帶放天燈的活動聲名大噪。 
時序推進至日治後期,瑞芳因礦業發展而繁榮。民國五六十年代,礦源枯竭,整個山區因為礦業沒落而變得蕭條。當時根本沒有任何觀光客會到十分來玩,只有救國團每年都固定辦的營隊,把人流帶上九份跟十分。
 
當時的救國團,把平溪地區放天燈的習俗,變成營隊結束前夕最難忘的回憶,因此平溪一帶放天燈的活動聲名大噪,終於在民國七八十年代,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就誤打誤撞的,放天燈成為了平溪的「傳統習俗」。每一年,成千上萬的觀光客慕名而來,施放無數個希望。


言談中,師傅不斷強調,現在沒有什麼人知道天燈的由來跟傳統的做法了,如果這些典故都不知道,只是跟著放,沒意思,真的很可惜。
 
我反問他前幾年發生的,天燈不慎落入山林的引起火災的事件,他亦感嘆,會產生環境問題,是因為大家把天燈當作利益在經營。「大家想要賺錢,就不會管那麼多了,如果再這樣下去,過沒幾年熱潮會退,文化也會跟著消失。」
 
走出師傅的店舖,天色已晚,開始飄起了小雨,故事已不再被傳唱,但天燈還是不斷的再升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文化銀行 【什麼時候開始,放天燈變成平溪習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