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台語原來是這樣】台灣的「歌劇 」─ 胡撇仔戲

「胡撇仔戲」又寫作「烏撇仔戲」,語源有此一說為日語發音的オペラ(opera),因為當時的造型和傳統歌仔戲大相逕庭,於是又有一說「胡撇仔戲」是指當時日本時代、相對於正規歌仔戲而言,這種穿著和服的新式演出方式,有「烏白撇撇」、胡亂湊合著演出之意,是故將這種不按正規演出的戲碼命名為「胡撇仔戲」,恰好間接與傳統「歌仔戲」產生了區隔。

粉紅色小屋

講到台灣的本土戲曲,現在大多數人直覺反應八九不離十會說:「歌仔戲」對吧?但是你知道「胡撇仔戲」嗎?什麼又是「胡撇仔戲」呢?

先說到「歌仔戲」,有一說其實應寫作「歌兒戲」、「歌子戲」,但民間早已約定俗成寫作「歌仔戲」,台語又常簡稱「歌仔」、「歌戲」等等,目前的教育部線上字典亦收錄為「歌仔戲」一詞,顧名思義便是以歌入戲的戲曲演出。然而「歌仔戲」也是融合了台灣民間各種表演形式產生的本土文化,最早期的表演形式跟今日我們所熟悉的樣貌截然不同,不需要專屬搭棚舞台、可以在空地即興演出的形式,俗稱為「落地掃」(˙ㄌㄛ ㄉㄝ ㄙㄠˇ lo̍k-tē-sàu),可以算是雛型,之後才融合了南管、北管等元素,並登上舞台演出,這才逐漸形成了今日我們熟悉的「歌仔戲」表演形式。

目前的教育部線上字典亦收錄為「歌仔戲」一詞,顧名思義便是以歌入戲的戲曲演出。目前的教育部線上字典亦收錄為「歌仔戲」一詞,顧名思義便是以歌入戲的戲曲演出。

這樣我們大致上可以簡單瞭解「落地掃」跟「歌仔戲」,可以說是表演場域的差別、以及不同的表演形式,但可以知道的是,這都是台灣戲曲的精華。然而這樣的表演形式到了日本時代,也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而又有了不一樣的樣貌,當時的「歌仔戲」演出者開始穿著和服、搭配武士刀,逐漸將表演形式推向另一種樣貌,這也就是「胡撇仔戲」的開始。

如此一來,原本融合了台灣在地戲曲元素而成的「歌仔戲」,又進而轉化出另一種名為「胡撇仔戲」的表演形式。

「胡撇仔戲」(ㄏㄛˊ ㄆㄧㄝ ㄚˋ ㄏㄧˇ ôo-phiat-á-hì)又寫作「烏撇仔戲」,語源有此一說為日語發音的オペラ(opera),因為當時的造型和傳統歌仔戲大相逕庭,於是又有一說「胡撇仔戲」是指當時日本時代、相對於正規歌仔戲而言,這種穿著和服的新式演出方式,有「烏白撇撇」、胡亂湊合著演出之意,是故將這種不按正規演出的戲碼命名為「胡撇仔戲」,恰好間接與傳統「歌仔戲」產生了區隔。

這種表演形式,可以說是一種混搭風格的美學,恰好符合台灣多元文化的背景。所以在「胡撇仔戲」中,我們很常可以見到更誇張的服裝造型、更生活化的口語對白,載歌載舞的形式也多少反應了時下流行文化或熱門話題。

「胡撇仔戲」又寫作「烏撇仔戲」,語源有此一說為日語發音的オペラ(opera)。(圖:網路)「胡撇仔戲」又寫作「烏撇仔戲」,語源有此一說為日語發音的オペラ(opera)。(圖:網路)

時至今日,「胡撇仔戲」仍持續存在於台灣,並且用更生動豐富的方式傳達舞台戲劇的表演效果。例如金枝演社的一系列表演作品,其表演形次都讓人意猶未盡,近期作品浮浪貢開花二部曲《我要做好子》,表演方式載歌載舞、穿插融合傳統及現代時事梗,更利用舞台燈光效果以及服裝造型讓動作表情更加生動,這一切都將「胡撇仔戲」的特色,通俗、綜藝、生活化的效果呈現出來。

真的很有意思,而 opera 本身就是結合音樂及歌唱的表演藝術,那麼台灣的「胡撇仔戲」簡直可以算是台灣的歌劇了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台語原來是這樣】台灣的「歌劇 」─ 胡撇仔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