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酸青週記》柯文哲市長與他的竹中學弟:民主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的「參與民主」,不是可以投票這麼簡單而已。舉例來說吧,只能選考試成績前三名的同學當班長,是真民主?「提名人選」由「上級指派」的選舉,是真普選嗎?神聖的一票,不能只用來投神煩的選項,你懂嗎?

范綱皓

從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以來,使用許多「進步」的施政方式,展現「改變成真」的企圖。其中,讓市民最印象深刻的「新政」,非i-voting莫屬了。

2015年1月,台北市政府首開先例,使用i-voting來討論「公館行人徒步區」的存廢問題。這場投票只有「存」與「廢」的選項,沒有讓使用者與市民共同研擬其他可行的方案。前幾天,社子島開發案的投票結果出爐,果不其然「生態社子島」的方案,以將近六成的得票率勝出。市府與部分媒體皆稱之為「成功的市民參與」,但真的是這樣嗎?

好的老師不見得會帶你上街頭,但至少該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必須這麼做。台灣最經典的「惡之教典」,就是反覆告訴你:「以後你就會感謝我!」(圖:截自電影《惡之教典》預告片》)

「參與」難道只是投票?

我承認,柯文哲的確比較用心,也想解決社子島的問題。北市府辦了十幾場公聽會,柯文哲本人也數度走訪社子島。然而,社子島的問題除了居民多為弱勢外,還有違章建築與工廠、土地劃分破碎、有屋無地者多,因此,要妥善開發社子島,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一次公聽會都淪為居民的抱怨大會,可以想見每一個居民最在乎的還是自己的權益。但是,市府要顧及合法性、公益性、照顧弱勢,還有財務可行性,同時社子島還有環境保護的生態問題,哪一個價值在開發的過程中,是可以妥協的事情呢?

北市府深知社子島開發的困難度,於是找來了幾個專家學者,依照公聽會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專業判斷,綜合出四項方案(事實上只有三個,因為一個是維持現狀,不開發),再用i-voting讓在地居民投票。在我看來,這一次的i-voting簡直就是空有民主的形式,卻沒有民主參與的精神。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社子島解禁開發地方定點宣傳活動,聽取社子島民眾意見。(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參與」是用民主的方式擘畫未來

過去,規劃空間專業,最常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專業主義」。規劃是某一群人對城市(空間)的未來想像,進一步具體化的行為,它會影響到很多人,因此它絕對是公共事務。既然是公共事務,在民主的設為,我們就應該要有更民主的做法,所以我們談「參與」。

開放居民「參與」不代表規劃者、專家失去功能,相反地,他們的角色會比以往更吃重。規劃者不再只是擁有法規、畫圖、營造等專業能力的專業者、權威者,規劃者更應該是具備整合「專業意見」與「常民經驗」能力的中介者。民主國家的規劃者,必須將居民的意見引入規劃的「過程」中,而不是把方案準備好,只讓居民的意見出現在「結果」。i-voting的參與機制,讓居民的意見在過程中銷聲匿跡,徒留「父母官」給市民的選擇方案。

就拿當初「公館行人徒步區」的存廢為例,如果北市府覺得「行人徒步區」在宜居城市的概念下是個必行方案,北市府當然要去了解為什麼許多市民不喜歡行人徒步區?是交通問題(從永和來的人變得不方便、擁擠)、經濟問題(生意變不好),還是民生問題(不好買東西)?行人徒步區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難道大家都覺得行人徒步區不好嗎?一定有人覺得很好,可能是讓汽車塞在汀洲路上,漸漸地就會不喜歡開車,改搭大眾交通工具、步行或騎腳踏車。說不定還有其他原因,那會是什麼?這些意見,都必須要長期地與市民溝通,取得共識,共同研擬出方案,甚至市民經常有臥虎藏龍之人,可以提出不錯的方案。

台北市公館商圈原試辦徒步區,卻因商家及住戶反對作罷,恢復人車爭道的景象。(資照照,記者郭逸攝)

i-voting沒有辦法實現這一連串的過程。政府必須要架構出一個平台,讓市民有好的討論機制,把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搞清楚,進一步修正或提出更好的方案。但是,市民在剛開始參與的階段,沒辦法達成那麼多任務,因為專業的工具掌握在政府、規劃者的手中。台灣的規劃者過去非常權威,自己關起門來決定、研擬出一個方案就硬幹,在過去那個民主尚未完整的時代,這樣幹或許不會遭遇反抗,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我們越來越民主了,只用i-voting讓市民做Yes or No的是非題,或是方案一、二、三、四的選擇題,等於把民主幼稚化了。

為什麼「參與民主」那麼困難?

「參與」在這幾年成為一門顯學,然而對地方政府來說,往往只將它看做是一個既麻煩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迫於效率與兌現政見的壓力,只好以投票、表決草草行事,徒有形式,而無實質的民主精神。

參與要能成功,必須建立在信任、認同感與民主素養之上,這三件事情,欲速則不達。社子島的居民苦了四十幾年,「只想到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個地方,長期不受政府關注,自然與政府也沒有信任關係。所以,運河社子島、生態社子島等方案,完全得不到居民認可,投票率只有三成,三成中只有六成人選的生態社子島,就這麼出線成為「贏家」。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i-voting」政策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地方開發、燈會成果和市政表現等,皆以此為調查指標,展現民意,但其「市民參與」的程度,仍有不盡人意之處。(ivoting.taipei)

不過,我覺得更嚴重的事情是,在台灣人的養成教育中,鮮少「參與民主」的經驗。「舉手投票」、「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大概就是多數台灣人對於民主的理解;審議民主、公民提案、參與式預算……等較為複雜的民主參與形式,根本不曾出現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的教育,多半還是「參雜著威權的民主」。還記得嗎?小時候老師們最愛說的句話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聽老師的準沒錯。」、「以後你會感謝老師。」

「聽老師的準沒錯」扼殺了民主的種子

台灣人對參與民主的經驗貧乏,讓我想到了柯文哲的母校——新竹高中。柯文哲曾經說過,新竹高中開放的校風影響他的程度,遠高於台大。在2015年反黑箱課綱的時候,我們也看到竹中學生亮眼的表現,不畏權威,紛紛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受教權。

有趣的是,有些竹中老師對於學生上街抗爭,體驗另類民主的行為,感到嗤之以鼻。近來,我在「靠北竹中」的臉書粉絲頁上看到一則竹中學生「靠北」學務主任的文章,學生「靠北」老師、主任沒有什麼好稀奇的,哪一個學生不曾「靠北」過老師、主任?但是,如果主任被「靠北」的事情,違反校園民主,那就很值得檢討。

政治家應該是在做任何決策時,都不只想到他自己,也會想到人民。認同請分享。(圖:網路)

幾經詢問後,我才了解事件的起因。每年竹中班聯會,都會在校慶時出幾款周邊商品,提供給在校生與校友購買,以茲紀念。今年竹中班聯會公開向學生徵選、提案,經過美術老師評選,再由學生投票,選出「年度代表」的商品。其中有一款資料夾,正面寫著大大的「魯」,背面畫著一隻「蛇」,明眼人都知道合在一起是「魯蛇」(loser)。

此作品經過校方規定的程序製作出來開始販賣,沒想到學務主任看到「魯蛇」資料夾後大動肝火,把班聯會會長斥責一番,並以「有違學校形象」、「無法代表竹中人」等理由,下令不准販賣。主任,那違反校園民主又做何解呢?何況,這位主任未免太不了解當代年輕人的處境。世代不正義的議題,造就的「魯蛇」現象,是年輕人最關心的議題,莫非主任以為禁賣,魯蛇就會消失?

在校園中,各種權威遺緒、違反民主的事情層出不窮。前些日子,政大學生在不需申請、不需經學校核可的「風雨走廊」,張貼228事件相關的宣傳單,竟然也被教官、校警,發瘋似地撕掉傳單。這又是哪門子的校園民主?

魯蛇一詞來自PTT,是年輕人用以自嘲低成就、未來無望的詞彙。蔡英文在總統競選期間,曾在臉書上表示:「我的青年政策,就是要讓年輕人撕下『魯蛇』的標籤……扭轉這個讓青年看不見希望的國家。」(圖片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來吧!我們一起擁抱實踐進步的民主!

規劃跟所有的政治決策一樣,是協調的政治過程,更是民主的過程。如今我們的民主過程、對參與民主的想像,全都被簡化為i-voting,實在不是「改變成真」,而是讓市民再一次地,錯失實踐進步民主的機會。

同時,校園是社會的縮影,現在的學生,沒有經歷過白色恐怖,一出身就踩在自由與民主的土地上,學校的校長、主任、老師,恐怕也不再適合用「家父長心態」來教育學生。尊重民主,很難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