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質為何?」屬千古難題。故理性選擇理論將「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最大追求者」,列其基本理論範式的假設之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來作為選擇,是人類歷史經驗的共同積累,此乃不爭的事實,如柯P評遠雄「就是貪心」,不正是人性的最佳寫照。
今天到宜蘭來,已幾乎找不到「純」農村或鄉下的莊頭。(資料照,記者江志雄攝)
拜讀葉昱呈君「農舍要合甚麼法?」一文,葉君建議並希望「法令更貼近人性」,而為農舍請命。本人感想如下:宜蘭是全國蓋農舍最快,最多的縣市,今天你到宜蘭來,已幾乎找不到「純」農村或鄉下的莊頭,放眼望去,一幢幢美美輪美奐的、超級豪華「農舍」就矗立在田中央。當然,大部分多是所謂的「假農舍」。
要分辨「真」、「假」農舍不難,一般殷實農民對土地都有一份敬畏之情,起造農舍以需求為原則。亦即他會貼近農路來蓋房子,需要多大的房舍才填多大的地基,一般不會超過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二則仍可以作為種稻生產米糧之用;反之,假農民蓋農舍其目的之一在於「炫富」,因他缺少對土地的感情,只將農地當成商品,所以就把農舍蓋在田中央,四周再以混凝土牆高高圍起,整塊地填滿砂石後植被綠化、果樹林園、花木扶疏…,然後那塊自吳沙開蘭以來,多少先人藉以安身立命的寶貴農地就此毀棄。
假農民蓋農舍其目的之一在於「炫富」,因他缺少對土地的感情,只將農地當成商品,所以就把農舍蓋在田中央。(資料照,記者王揚宇攝)
無論依「農業發展條例」或「大法官釋字第408號解釋」臺灣農地管理的相關法令,非但没有不貼近心性,相反的因法規太過於遷就人之所欲,導致法律的不明確性,有太大的解釋空間,而使「人性自利」的面向得以充分展現,進而造成今日農村的亂象與結果。如前陳已蓋上假農舍,完全無法生產米糧的那筆農地,它的真實身分都還是「耕地」。無怪乎,所有「豪華農舍」均可宣稱「完全合法」。
有錢不一定能買到麵包。彭明輝教授在《糧食危機關鍵報告》中提到「臺灣社會從政治人物到工商大老,都缺乏擘劃未來,深謀遠慮的格局,只看眼前,不顧子孫未來」。今天,有很多人喜歡跟着喊「建立臺灣主體意識」,但假如我們的農地流失速度一如現在,而没有人願意踩踩煞車,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臺灣將臨無地可種的窘境,吃「中國飯」則成了唯一的選擇,屆時再看是「獨」?還是「不獨」?
(宜蘭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