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經濟復甦人民無感,為什麼?

◎ 黃天麟

十月十七日筆者在自由廣場強調台灣當今經濟表現亮麗。新政府上台後,卯足全力,極力招商,端出成果,如台積電投資金額達七千多億的五奈米落腳南科,大立光在台中擴廠,華邦電三三五○億投資案亦在高雄科學園區動土,WEF(瑞士世界經濟論壇)更把台灣評為「超級創新國」,經濟表現明顯優於韓國與中國。但奇怪,這些成就,並未獲得普羅大眾讚譽,人民無感。為什麼?癥結在哪裡?其實探討其原因,無需深澀的理論。

馬英九時代以「一中市場」為政策主軸,結果強化了中國之磁吸加速台灣經濟的邊陲化,把台灣經濟拉下到負成長之噩運。二○一六年民進黨執政,將施政重心轉到「投資台灣」。政府之努力下,大企業對台之投資增加了,經濟也趨向復甦。但民進黨政府當今最大的問題是馬政府時代敞開的「兩岸交流」、ECFA等協議仍然有效並未廢止。兩年來政府雖然注意到5+2等上游產業,但「促進兩岸交流」仍然是當今政府海基會所設定之任務,等於放任中國對我方中、小、微企業之磁吸,形成上層經濟加油下層經濟放水之矛盾、互沖現象。

近兩年中國對我方微小企業、入島、入戶政策相當成功。北京一面關閉了官方管道,但一方面入島政策由「三中一青」調整為「一代一線」(年輕一代、基層一線),使其更接地氣、更貼近台灣低層產業與民眾。二月二十八日中國單方頒布「卅一項惠台(瘦台)措施」,積極吸引台灣微企業、青年到中國創業。據中國國台辦統計:「今年一至八月,中國批准台資投資項目三二六五個年增29.6%。」顯然中國對台之「磁吸」力道持續在發揮,「經濟夯,人民無感」與此有莫大關聯。

台灣有一四五萬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之98%,若再加上微企業其數更多,形成台灣經濟的底層結構,若這一群底層結構在「促進兩岸交流」的政策大帽下,任其人員、資金、技術向中國外洩,其外洩的量還多於上層企業投資所帶來的對下層之外溢成果時,整體經濟必然感受不到復甦的果實。

結論:拚經濟,但另一面又提倡「兩岸交流」之政策矛盾,使兩年來的兩岸交流有增無減,經濟的「一中市場」化「邊陲化」更為顯著。

對策:「兩岸交流」只有過而無不足之問題,「管案」已證明「交流」之過密已形成「國安」問題。拚上層經濟重要,但如何阻擋經濟底層資源之外洩同樣重要。「限縮兩岸交流」是「振興經濟能讓普羅大眾有感」的唯一途徑。

(作者為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現任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