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就算是卡麗熙,也是要一步一腳印

林宏燦

颱風過後,農民又開始忙碌起來,現在正值二期稻作插秧的時期,也是農委會「稻作直接給付」制度試辦的開始,這也被視為公糧政策轉變的起始點。

到底什麼是「公糧」?

別說一般人不懂,就連我們這些農業相關的從業人員也是霧裡看花,詢問了種稻米以及開米廠的朋友之後,筆者開始試著把「公糧」這兩個文謅謅的專有名詞,盡可能地轉化為較好理解的人話。

公糧,公家的米糧,大約在四十多年前,當時的政府為了控制民生物資與糧食的價格,由政府出資收購稻米,供軍人伙食和學童營養午餐來使用。到了今天,科技的進步讓稻米產量提升,但是隨著人口的高齡化,加上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人吃的飯量越來越少,稻米的供需就從原先的不足變成了生產過剩。

現代人為了方便,早餐是麵包配咖啡;為了減肥,飯量都要求少一半。每次在自助餐去買便當時,遇到要求飯量少一半的小姐們,筆者總會厚著臉皮向她詢問那些飯是否可以給我。為了台灣的國產稻米,筆者肩負重任啊!

但如此的棉薄之力,終究無法挽回稻米嚴重過剩的事實,台灣稻米一年的產量足夠台灣人吃一年半,此時的公糧制度,早已失去了維持糧食供需和民生物價穩定的意義,讓不肖業者有利可圖,也讓稻米產業的發展陷入停滯。

科技的進步讓稻米產量提升,但是隨著人口的高齡化,加上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人吃的飯量越來越少,稻米的供需就從原先的不足變成了生產過剩。(圖:作者提供)

今天的「公糧」制度,就是政府花了一筆錢買了一堆米來堆放,放個兩三年後再花一筆錢把這些米處理掉。這個動作,每年就花掉七、八十億納稅人的血汗錢,而這些錢也沒有讓農民過的比較好,因此各界也出現了檢討這項政策的聲音。

雖然公糧政策在今年開始檢討與轉向,但新的制度「稻作直接給付」只試辦在六個鄉鎮地區,也讓許多年輕一輩的農民開始質疑政府的誠意與執行力。大家都希望政策可以一次到位,大家都希望換個政府就能超英趕美,大家都很任性且矯情。

大家都是種田人,有沒有哪一種藥劑,噴了之後害蟲死光光,果實飽滿植株又健壯?沒有嘛!大家都很清楚,想要有好的收成,就必須從水分、肥料、病蟲害等綜合性管理去著手,絕對不會有「一次到位、立即見效」這種神蹟出現。

就算是龍之女「卡麗熙」,她也是要等到三條龍都長大,有了軍隊,有了船艦,有了盟邦,她才能夠跨過狹海回到維斯特洛。而且,勁敵「蘭尼斯特」的軍隊還擋在卡麗熙和鐵王座之間。

做任何事都講求一步一腳印,農業政策的推行也是如此,或許是慢了一點,但只要不走偏,或許大家可以給予一點點的耐心,與一點點的支持。這群當官的做對了事,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感恩的呢?

(農業從業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