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麗玉
台北市政府的怪手直入南港瓶蓋工廠,開拆市府劃定的十米「計畫道路」,市長解釋這是根據都審、文資審查的「專業決策」,卻引來更多市民團體反彈,也讓參與都市計畫、建築設計、文資保存的專業審查委員處境尷尬。何以開拆一條道路會讓市長的「專業施政」蒙灰?
「計劃道路」本是都市規畫的其中一種手段,可作為地方政府服務市民生活便利的基礎工程,也可視為改良都市環境的干預技術,例如:設計引道讓產業發展的區域移動,或者,為了完整保存歷史建築而改道通行。因此,「計劃道路」並非僵硬不能改,也不是不能偏移或轉彎,確實正如市長說的:「要考量實際需求,選擇一個最適當的方式處理。」但,今日足以讓市長背信、讓政策轉彎、卻不講清楚的實際需求究竟為何?「無法調整分配瓶蓋工廠可建地」、「歷史建築保存」和「計劃道路」之間究竟是什麼利害/利益關係?如何選擇適當的方式滿足這樣的需求,正是挑戰府內技術官僚的「專業決策」能力,民選市長的專業施政品質決非只要市民等待「如果時空環境改變,要做改變還是可以,市府不是那麼僵硬的。」
(作者為大學建築系教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