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小虹
為何台灣「黑箱」如此之多,「反黑箱」如此頻繁?今早將再度闖關北市府都審的台大人文大樓案,在昨天中午之前都沒有任何公開的內容或圖片可供查詢與討論。連台大都如此老大心態,拒絕資訊的公開透明,黑箱台灣如何有可能不每況愈下?
而更可怕的是,此案四月底第一次都審不通過,被要求「修改後再送」,結果「修正案」變成了「新案」,徹底改頭換面。地面樓層增加,下挖樓層增加,原本方正對稱的四合院配置,改為不規則偏斜架疊的雙L形,西側與北側外觀完全「變臉」,過大量體又再暴增六百坪。
此案歷經七十多次台大校內會議,雖然最終拍板的定案依舊違反校內天際線高度管制,但至少走完民主審議程序,即使徒具形式。該案因地點敏感,台大花了八年時間去處理「量體配置」與「外觀設計」,結果都審退件後不到三個月就改頭換面。這不是「微調」,這是一個台大師生、校友到審查會委員從來都沒有看過的「新案」,即使日後回到台大報備,也是違反民主程序。都審意見當然需要尊重,但如果問題嚴重到必須做如此巨大的實質修改,那「新案」就要再走審查程序,而非以時間緊迫為由逕送都審。
姑且不論人文大樓案是否會成為台大校門口「最昂貴的錯誤」,人文大樓案都已然是黑箱台大「最壞的示範」。
(作者現職台大外文系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