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士博
我還記得是三年前的那個六月,見到許多年輕人為六四紀念晚會在自由廣場上奔走,認真嚴肅,卻又神采飛揚。似乎便是在那個瞬間,讓我產生了起而效尤的衝動─讓台灣青年重新拾回自己的歷史與熱情呀─當時的我是這麼想的!
兩年過去,當共生音樂節的規模日漸成熟,大眾的矚目愈多,有些問題也就隨著接踵而來。比如說,歷史的傷痕究竟要如何「共生」?「青年」們又為何要「再起」呢?
其實,唯有未來都要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才有一同回顧歷史的必要,不是嗎?當不同世代、族群的生命經驗可以在某個時刻交流、交會,一個共同擁有的情感才有可能成型,才有可能讓我們珍惜除了自己以外,這塊島嶼上其實還擁有的美好成分。不是嗎?
歷史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在於她是我們賴以抵擋時間與遺忘的工具,更是我們記憶與行動的憑藉。共生音樂節雖然是持續舉辦的週期性活動,每一屆的標題仍然蘊藏著我們的思考。第三屆之所以選擇「青年再起」(https://www.flyingv.cc/project/5637),在於上個世紀正是因為有那些如今沒能留下姓名、子嗣、紀念碑、紀念館,甚至連身軀都不知道埋身何處的寶島青年,他們在當年那個危急又緊張的時刻,仍然願意挺身而出,進而以意外、悲劇的結局完成了我們不能忘記的「內在善」─高貴的品德。
我們期盼,期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夠像當年那些奮不顧身的前輩一樣,為別人認真、努力的活,在島嶼成為一顆小小的、美好的種子。
(作者為共生音樂節第一屆總召、後門咖啡執行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