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十量尺真的比較好?

(資料照,記者蘇孟娟攝)(資料照,記者蘇孟娟攝)

◎ 鄭安住

基北區要將十量尺之排序順次往前移,主力訴求就是要讓五科答對總題數較多的人,應給予較高分數,這樣才不會引發不公平之疑慮。但是這種說法有其理念及邏輯上的問題。

首先,就教育理念而言,教育不苛求完美,三等級四標示的做法就是允許學生答錯,不苛求每科要全部答對,只要你的答對題數在A級的前廿五%,你就可以獲得A++等級,這種計分上的改變才可實質減輕學生考試壓力。一味講求誰對的題數較多,只會讓學生壓力倍增。

再者,就其邏輯推理而言,每科考試題目多寡不一,硬要將不同屬性的五科答對題數加總來做區分,就好像把身高、體重、胸圍、腰圍及IQ等五項數字加起來評論一個人,這樣的數字有意義嗎?

一○三年社會科一共考六十三題、自然考五十四題,而數學才考廿七題,若是只求答對題數多寡,社會、自然的影響將遠大於數學,這樣的比序合理嗎?合乎邏輯嗎?

當初設置「十量尺」目的主要在於針對5B區段作進一步切分處理,如國文、英語、數學、社會等四科可細分成一至七分,自然則可細分成一至八分。但是卻被基北區拿五科十量尺分數各乘以四加寫作測驗六分,共二○六分來做為超額比序第五順次,用來處理所有考生。這會造成哪些問題?

首先,A++等級的考生在十量尺的計分基準,硬要將之區隔成兩級,只會造成題題計較的狀況,此舉勢必增加學生壓力,題題計較的情形下,只會讓成績前段學生宛如身處殺戮戰場。容錯率是孩子的權益,怎可隨意捨棄?

另外,國文科基礎等級的門檻,需要答對十九題,英語科則為十三題,這是對國中畢業生基本學習成果的要求。然而十量尺卻把這些已經及格的學生,硬要當成待加強來看待(國文科○至廿五題、英語○至十五題都是一分),形同把這些及格孩子強迫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

再者,國家的教育政策本來就應該要照顧每一個孩子。採用「十量尺」的計分基準,將會有大量學生(國文四十六%、英語五十二%、數學四十八%、社會五十%和自然五十一%)分數集中在一至二分這兩個等級,宛如將後段學生放牛吃草,這種做法對嗎?

(作者為新北市國中教師,教育部中央輔導團組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