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劉克襄/台北圓環沒保庇了

劉克襄/作家

前幾日走逛台北圓環,發現入口處變為啤酒屋,播放著喧嚷的西洋音樂。以前隨時可以走進去拜拜的保庇館不見了,裡面也改裝成一家辦桌型的餐廳。除非用餐,一般市民不能隨便進去。

回顧這十年來的餐飲投資,我已算不清這是第幾回改裝。

依稀記得前年十月,在于美人主推下,它還浩浩蕩蕩地以「彩色圓環,保庇台灣」為主題,結合大稻埕的歷史,準備打造為活潑的保庇文化主題館,試圖為這一死寂的景點注入新活力。

今年二月,連勝文還在裡面的大廳宣布,要從這兒出發,打造兩個台北的心臟。餘音猶繞梁,怎知此時已悄然租讓為某一餐飲業。如果在此辦理大型觀光盛宴,想必以陸客團的進出最有可能。但客源能否持續,不無疑問。

五月底時,星巴克在對面大樓的三角窗,大肆裝潢新店面,看來對周遭市民的消費能力頗為看好。以星巴克精明,不挑圓環位址,寧可選擇對面大樓,可見此地做為賣場的條件一定有其不足。

難怪之前有家蛙咖啡在此設立,很快就遷移到迪化街。甭說這種流行飲品,昔時著名小吃店家,諸如三元、龍鳳等,試問有哪家願意回去,敢回去。他們寧可就近找個寬敞店面精心裝潢,再做好清潔管理,更能出色經營。

圓環沒落,回不去了。千禧年初,知名建築師的大手筆改建,只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未來的圓環經營,絕不應該再以小吃餐飲做為思考的唯一主軸。

日治時期,為了搭配市區的發展,在重要的交通節點設立了兩處圓環,都以公園打底。除了此地,另一處在西門。只是後來歷史演變,這兒意外地衍生出攤販市集。

昔時人口不多即規劃為公園,更何況今日的密集。如今放眼舊城區周遭幾無綠色環境,櫛比鱗次的街屋少了緩衝的空間和開闊地景。若要改造或發展,重新建立公園不失為上策,而且要考慮以在地植物為元素,建造綠色樹塔或生命樹。那會是一個新地標,增加老城區的產值。

日後充滿生態內涵的圓環,勢必會吸引花草蟲鳥的到來,增加當地自然環境的豐富,甚而成為大型濾淨機,減少污染和噪音。綠色圓環做為都會節點,更能帶出城市的從容和緩慢。

老城區不需要也不可能改造為信義商圈,它還是得在過去的街坊生活尋找特色和機會。連勝文提出兩個心臟,讓我猶疑。心臟若換成肺臟,才會允當。環境綠化是老城區都更絕不可或缺的建材,方能提升生活空間的品質。

圓環若不興,老城區難以翻轉;但舊思維不去,新想法便無法創造、擴延。持續想要創造商機,只會看到投資者一個個大張旗鼓,描繪彩虹般的願景,最後卻草草收場,重覆十多年來不斷進駐的失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