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沒有學生的學運

■ 張黎明

罷免鬧劇好不容易落幕,然而曲終人卻不願散,部分人士在中正紀念堂搭好舞台,夢想著可以引發學潮,給阿扁總統致命的一擊。舞台、燈光、道具都一應俱全,「良知學運」、「良知八十」、「民國維新運動」,口號喊得響亮,標語一個一個換,可是一周過去了,卻始終等不到主角出現。

學生都到哪去了?有人說是期末考、有人怪天氣、有人說打壓、有人要打工、有人急著撇清政黨的背景,然而關鍵根本不在這裡。

不管是學生運動或社會運動,最關鍵的在於社會基礎。只要能凝聚共識,累積足夠的能量,就可能像一九九○年野百合那樣突然的爆發。當年的學生運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對憲政危機的自然反應:國民黨統治的不滿早就累積足夠多的能量,加上國民大會上演的山中傳奇、主流非主流慘烈黨爭等推波助瀾下,因而有廢除臨時條款、終止動員戡亂體制、解散國民大會的主張與行動。對照這次的罷扁案,阿扁總統涉案的事證尚付之闕如,司法程序還未完成,就想憑爆料與抹黑拉阿扁下台,怎麼看都像是兩屆總統大選怨忿的延續。正當性不足、政黨與媒體運作的痕跡又如此清晰,如何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我們不是偏袒阿扁,台灣已經是個法治國家,包括總統是否貪瀆、如何發動罷免總統,一切自當依法處理。人民當然有權罷免總統,但卻不是可以肆無忌憚、恣意要求,而必須看總統是否有犯行、或道德瑕疵,不堪人民託付。目前司法調查尚在進行中,一旦確有總統涉案的明證,檯面上有那個政黨還敢包庇阿扁?

至於那些以為只要使用學生身分包裝,喊幾聲「理想性」、「純真」、「良知」,就可以遂行政爭目的的政客們,在缺乏社會基礎,沒有動員能量的背景下,即使有再多的動員、再多的媒體鼓吹,只怕等再久,等到的還是一個沒有學生的學生運動。

(作者為國會助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