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經、服貿的「醫療特區」

◎ 鄭雅文

「自經條例」與「服貿協議」開放醫療,是為了建立不受社會規範的醫療特區

醫療服務是重要民生需求,現代化國家基於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無不採取高度管制措施。台灣 1995 年開辦全民健保,政府以社會保險介入醫療服務財務面,降低民眾就醫的經濟障礙。但在供給面上,卻高度資本市場導向。私部門的醫院越來越大型化與集團化,各大醫院競相爭取升格成為醫學中心以取得較佳的健保給付。公立醫院則面臨補助減少與自負盈虧壓力,也必須壓低成本追求績效,社區型公立醫院則不斷被整併或裁撤。

整體而言,台灣醫療人力與資源充沛,但醫療體系卻有嚴重的城鄉差距,內外婦兒與急診五大專科人力不足,但健檢美容等自費市場卻日益興盛。其成因包括規模經濟效益、健保給付不當、未實施分級轉診、醫療網與醫院評鑑缺失;政府政策的錯誤引導,更是其中重要因素。

近幾年來,政府不斷鼓勵營利性質的「國際醫療」,不斷鼓吹醫院「公司化」,主張開放外資、發行股票、上市上櫃、刊登廣告,並在2011年欲修改《醫療法》。雖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未能通過修法,但政府仍以其他型式繼續推動。「服貿協議」將開放陸資,目前正在立法院審查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第50條,更將放寬外籍醫事人員:「國際醫療機構得聘僱外國醫事人員於機構內執行業務,其聘僱外國醫事人員之人數或比率,由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公告之。前項外國醫事人員,須經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核准,不受須領有我國醫事專門職業證書之限制。其資格、條件、廢止及其他管理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定之」。這些政策,都是為了建立不受社會規範的醫療特區;一旦開放,勢必將對台灣醫療體系造成巨大衝擊。

醫療服務的全球化的確是重要的國際趨勢,但這趨勢帶來的是國際間與社會階層間的社會不平等。富裕國家的民眾到低收入國家享用物美價廉的醫療服務,美國地方政府甚至還立法鼓勵民眾海外就醫,形成醫療服務的國際外包現象。如何減少負面社會衝擊?如何提高整體社會效益而非少數人利益?如何強化醫療的社會保護功能?新加坡以公立醫院作為執行國際醫療業務的主要機構,結合生物製藥產業,收入盈餘納入國庫,值得借鏡。

反觀台灣,政府把「國際接軌」當成推動「國際醫療」的主要訴求,但對國際趨勢僅止於市場行銷分析,政策內容明顯圖利少數經營者,缺乏整體產業與就業政策規劃,對質疑者的批評一直採見招拆招的對策,實在令人寒心。(作者為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