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沒有產業實力 FTA沒路用

◎ 林尚榮

台灣出口最大宗的是資通訊產品,佔一半以上。而電子產品在ITA(資訊科技協定)下,其中多數享有零關稅。至於一般工業產品,在WTO下,平均關稅美國僅三.三%,日本二.五%,歐盟四.○%左右。台灣和韓國在這樣的背景(有限稅率)下,才可以雙雙於這些主要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而韓國超越台灣,早在韓美FTA(二○一二年三月)、韓歐FTA(二○一一年七月)生效之前,其中因素,當然是競爭力,而不是FTA。

國人可能還記得,二○一一年第四季的時候,科技業有一波無薪假、裁員,當時政府及企業(對投資人)都以景氣回應,其實這是競爭力不足,在景氣低迷時所呈現的症狀。就在當年七月,加州大學教授一篇談iPhone和iPad供應鏈價值分配的論文指出,前者台灣分配到的利潤只有○.五%,南韓卻享有四.七%,是台灣的九倍;後者也是落差懸殊,二%比七%。這些產品的零組件,成本(技術含金量)較高的前幾項都是由韓國製造,獲利自然較高。

還記得更早之前的二○○九年,中國推家電下鄉,營造ECFA讓利的氛圍,台灣面板在中國市場確實超越韓國,但在全球市佔上,與南韓的差距越拉越大。回到最近的時空,宏碁陷入困境,宏達電已被三星甩得遠遠。哪一樣有關FTA?

台灣產業的另一特色是海外生產比重高,已過五成。透過國際分工,台灣海外廠所在地的國家與主要貿易對象早已簽或準備簽FTA,如紡織成衣業的大廠儒鴻,成衣有九十五%在海外生產;聚陽部分廠設於歐盟免關稅的柬埔寨等。在全球化佈局下,韓╳(或╳╳)FTA對台灣的衝擊幾已降至最低。

沒有產業實力,一切皆屬空談。提升產業實力才是當務之急。只為了讓少數出口產品獲得零關稅而大幅開放內需市場,馬政府不是太笨(不見競爭力因素),就是太壞(經濟以外的目的)。

(作者為企業主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