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網路塞車困境與寬頻政策的發展

◎ 黃勝雄

網路塞車是許多人對現有網路使用環境的感覺,尤其是使用3G行動上網的使用者。隨著科技進步,網路頻寬每年數倍成長,為何在資訊環境更成熟的時候,使用者反而感受網路反應變慢了。

許多人開始質疑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網路服務品質,網路服務品質不佳,一直是消基會近年來最多數量的申訴事由。但網路服務品質問題仍無法得到改善,政府也慢慢感受到不滿意的意見,政府被迫在有限資訊與有限時間下釐清問題緣由,臆測式論述衍生的政策模式逐漸產生:頻譜資源有限、3G上網吃到飽方案爭議、封包交換Best Effort特性、TWIX交換效能等都是常見的臆測。在沒有新資訊釐清下,這類臆測往往一段時間醞釀後演化為結論,相關政策方案也會隨之產生,這點才是比較令人擔憂之地方。

單純網路塞車為何解構成因如此困難?事實上,除了政府規定的少數公開資訊外,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網路維運資料並未對外公開。以3G行動上網塞車為例,至少有數個環節可能形成網路塞車問題:包含行動網路覆蓋率、接取設備集縮比(Concentration Ratio)、網路架構、網路交換路由、交換頻寬及使用率、封包傳送與遺失數量等。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每年整理台灣網際網路連線頻寬圖,從連線頻寬圖不難理解某些行動業者收費相對便宜,令人遺憾的是這類公開資訊僅僅是ISP維運資料的九牛一毛,遑論許多資訊的解讀涉及專業鑑定與判斷。除了台灣外,維運資訊不對稱也引起許多國家重視。資訊不對稱不僅影響網路產業或使用者,嚴重者可能誘導錯誤政策方向或不合宜的電信法規。

行動通訊對於頻率資源的需求方面,頻譜理當是國家稀少性資源,即便如此,許多國家也瞭解目前頻率有效使用率相當的低,各國開始推動各項頻率活化及提升頻率價值方案,尤其將頻率資源移轉為高附加價值的寬頻服務使用。例如美國明年將部分電視頻率透過激勵拍賣(Incentive Auction)移轉為寬頻服務使用、德國推動數位紅利(Digital Dividend)政策,將廣播頻率回收再釋出移轉為寬頻服務使用等。自然資源雖然有限,但政策改善方案無窮。相信在維運資訊充分的情況下,政府有能力規劃出更適當的寬頻政策。(作者為亞太網路資訊中心APNIC董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