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內閣必須將台灣產業帶離「代工」的宿命

連任成功後的馬英九總統,新內閣的布局大致底定,已內定陳冲出任閣揆,似乎有意矯正第一任經濟交白卷的窘境,以財經內閣作為重新出發的自我定位與期許。台灣以經濟立國,未來所遭逢的外在挑戰,亦皆以財經議題為主,因此內閣由財經人士掌旗,方向堪稱正確,唯過去的錯誤政策若未能改弦更張,再好的棟樑之材,仍無力撐起危局。而台灣的危局何在?其實在馬總統第一任時答案已經揭曉,即經濟過度向中國傾斜,形成一種「邊陲VS.核心」的依賴模式,不僅台灣產業淪為代工角色,只能賺取微薄利潤,連帶的政治上亦籌碼盡失,漸漸受制於中國,主權的形式雖仍保存,實質卻已失去獨立地位。此次大選,部分紅頂商人出面支持「九二共識」,即為台灣政治逐漸受到中國黑手掌控之明證。

台灣經濟發展的前景,其實非常嚴峻,如果當前向中國傾斜的政策不改,無法及時建立本土產業的自主性,脫離中國的制約,台灣恐將永不可能恢復「亞洲四小龍」的昔日榮光,再造人人稱羡的經濟奇蹟。此種批判絕非無的放矢,這幾天剛好有些例子佐證了吾人的看法。全球市值第一大的蘋果公司日前公布了上一季財報,結果獲利一三一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一倍多,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之前,蘋果公布了它的代工廠,很多台商都上榜,因此拜蘋果獲利創新高之賜,這些台商想必獲利豐厚。偏偏一項研究又澆了台灣投資人一盆冷水,每賣出一支iPhone,美國可以分配近五十八.五%的利潤,而台灣,只能分配到○.五%。紐約時報日前更大幅報導,蘋果在過去十年成為全球最富有、最成功的企業,部分原因就是靠著組裝iPhone、iPad的勞工往往處於惡劣的工作條件,包括一週七天超時工作、宿舍擁擠等,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換言之,蘋果的成功,除了本身的創意,在製造部分就是靠著中國血汗工廠在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而這些血汗工廠多數是台商。令人不堪的是,台灣企業在一、二十年前應該進行產業轉型時,不是選擇投入充滿挑戰的研發創新之路,而是選擇一條最便捷的路,轉移生產基地到勞力低廉的國家,繼續維持勞力密集的營運模式。外移產業第一波是傳統製造業,第二波是科技業,都是將中國當成廉價勞力的製造基地。因為台商並沒有轉型,只是轉移了生產基地,因此在台灣是數千人的代工廠,到中國縱然擴大規模,員工增加到數萬、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仍然只是為人作嫁的代工廠。代工廠只能幫別人組裝、生產一些低階的零組件,在藍海裡拚搏微利,因此壓抑工資、工作環境惡劣,以「管理動物」的方法對付員工,成為血汗工廠,乃是必然的宿命。而部分台商既淪為血汗工廠,就無法提升台灣的產業層級,除此之外,更嚴重的是,台灣的稅收、就業機會也隨之大量流失。

起用財經人才組閣,是一條正確的路,但必須找對的人,以及研擬正確的政策,才能為台灣經濟找到活路。陳冲到底是否適合擔任閣揆,目前論斷仍嫌太早,也太武斷,但陳冲的聲名畢竟是建立在股市護盤上,股市是經濟櫥窗,請一位護盤高手當閣揆,似乎只重表面,不重改善基本面,讓人有本末倒置之感。

尤要者,台灣經濟要有出路,一定要脫離中國的影響圈,企業必須以台灣為生產基地,重視研發品牌,以全世界為市場,方可擺脫代工廠的命運。如果台灣之舟在馬政府掌舵下,依然駛向驚濤駭浪的中國海,那麼再好的財經內閣、再好的航海技術,也難以避免翻覆的命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