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陳老先生挨罵的那句話 「讀這麼多書,對故鄉有什麼實質貢獻?」

◎ 鄭雅文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在一九五○年代爆發俗稱「烏乾蛇」的地區性流行病,患者四肢末梢發黑壞死。陳正美先生成長於烏腳病最嚴重的北門地區,對於患者的痛苦感受深刻。在烏腳病最猖獗的一九五○與一九六○年代,許多醫護人員、教會人士、公衛研究者、政府行政人員與文字影像工作者,以各種方式關懷飽受病痛與貧窮折磨的烏腳病患者。陳先生也拍攝許多珍貴照片,但因未標註攝影者姓名,而不為後人所知。

走過半個世紀之後,醫治過無數烏腳病患者的基督教北門診所、金河診所,以及提供給患者工作機會的草蓆工廠,埋沒在荒煙蔓草中,成為被人任意堆放垃圾的廢墟;北門也如同台灣許多偏遠鄉鎮一般,青壯人口外流、老化問題嚴重。

台南地方人士自二○○二年起,積極向中央政府文建會爭取經費,終於由文建會與原台南縣政府共同出資,在二○○七年九月完工建立了台灣第一座以醫療為主題的「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而主導紀念館的籌備規劃、整建監工,到實際運作的核心人物,正是當時甫自嘉南水利會退休的陳正美先生。

擔任執行長的陳先生不僅文筆頗佳,去年我跟著學生在北門住了數天,而有機會更了解陳先生的工作與想法。顯然,陳先生對一些人事與人性問題,有著透徹的了解。他深知,若只不斷重複訴說著過去的苦難,紀念苦難中的善行,同樣的劇情總有一天無法再繼續製造感動。他說,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著愛鄉愛民,卻任由家鄉變成廢墟;他談著自己父親對他的指責:讀這麼多書,對故鄉有什麼實質貢獻?他說,要把有限的餘生貢獻給故鄉,希望北門在十年內改頭換面,吸引更多觀光客,讓年輕人在家鄉找到工作機會…。聽著這麼一位長者說出這樣的豪語,令我動容。

如今陳先生已離去,但他敬業與正直無私的精神,也如同八田技師的故事一般,令人追思和懷念。

(作者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