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GDP的神話 馬政府焉可飛蛾撲火

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後增長快速,然而年平均近十%的經濟成長率卻受到外界強烈質疑有作假之嫌。如此的批判,無論是否具有專業論證的支撐,皆遭到中國當局抹黑為反華的陰謀,視為散布「中國崩潰論」的一環。不過,日前維基解密的爆料,卻印證了質疑論的真實性。

據維基解密公布的密件顯示,二○○七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中國國務院第一副總理李克強,曾經表示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是「人造的」,所以不可靠,「僅供參考」。李克強指出,遼寧二○○六年的GDP位居中國各省的前十名,但領取社會福利的都市居民人數卻是全國最多的省份之一,而且他們可支配收入低於全國平均。至於農民的收入,則是只有都市居民的一半。 如果GDP排名前十名的省份,其民眾可支配收入低於全國平均,那麼GDP的數據,無論中央或地方都值得懷疑。去年二月,國家計委政策法規司司長曹玉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如果中央訂的指標是八%,省級提到九%,到了縣級就十%往上報。事實上,部分國際經濟學家就曾將中國地方上報的經濟成長率加總後平均,發現地方與中央數字不符的矛盾,而地方灌水現象尤其嚴重。而經濟學家何清漣曾經在美國演講時指出,中央一級心裡很清楚,「GDP神話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換言之,中國經濟成長數字造假,像是「國王的新衣」寓言,中國民眾皆知國王未穿衣服,卻不敢直接道破真相,反而交相讚美國王的新衣非常美麗,舉國生活在自我欺騙的幻境中。然而在自我陶醉中,重大危機卻已潛伏萌生,原因在於中國為了美化經濟數字,大舉虛擲資源於沒有效益的建設項目。中國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就曾指出,在金融海嘯時中國推出四兆人民幣振興方案,表面是拉動內需,實際上是利用明天的產能過剩,消化了今天的產能過剩。他舉投資中西部的基礎建設,譬如高速公路,建好了卻沒有車在跑,等於路一建好就是產能過剩。

基本上,中國經濟成長的兩大引擎:一是政府投資;一是出口。郎咸平之言,點出了中國GDP的成長,部分係依靠中國政府不計生產效益,大力投資的真相。除了瘋狂推動基礎建設,各地政府大力招商,更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勞力剝削,以及產能過剩等後遺症。再檢討出口部分,中國依賴低價商品席捲世界市場,最近每年出超經常達到二、三千億美元。這是它高度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可謂成功複製了亞洲四小龍以出口帶動成長的模式。但是,中國除了勞動力低廉,其原物料、零組件大抵仰賴進口,卻因人民幣匯率受到壓抑,價格居高不下,導致製造成本大幅升高,利潤相當微薄。以熱銷全世界的iPhone而言,品牌廠商利潤約六成,組裝的利潤不到五%,而這五%的利潤是來自中國富士康八十萬員工沒日沒夜工作的成果。如此微利的出口產業所撐起的高度經濟成長,外表亮麗,內裡空虛,顯然只是一種無感的美麗數字。

中國經濟成長數據是否造假,對台灣影響甚鉅,不容吾人輕忽。一方面,很多台商的經營方向是依據中國產業發展的步調而調整,例如最近中國訂定十二五計畫,其中幾項重點發展的產業,儼然成為台商投資、研發的指針。再者,馬政府視中國經濟成長為台灣經濟的回魂丹,一直將台灣的未來押注在中國上,其預設前提即是中國經濟可保持高速成長不墜,作為傾中政策的正當性基礎。果不其然,最近配合中國建設大西北政策,台商也掀起第二波西進的風潮,重要的電子廠遷往重慶等大西北重鎮,導致零組件廠也跟進,台灣匯往中國資金再締造新高紀錄。令人憂心的是,這麼重要的產業板塊遷移,卻是依據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虛假數字而定。套用郎咸平的話,中國用明天的產能過剩解決今日的產能過剩,大舉開發大西北,部分台商卻不辨真相,盲目跟從。而馬政府未能提供正確資訊,部分財經名嘴也在旁鼓動,將台灣經濟發展建立在虛假的中國經濟數字上,簡直是拿二千三百萬人的未來開玩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