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轟炸伊朗對亞洲是件好事

◎馬明漢(Michael Mazza)◎馬明漢(Michael Mazza)

◎馬明漢(Michael Mazza)

美國此次出動十四名飛行員和七架史上造價最高的轟炸機,深入敵方領空,攻擊一個與美國並未處於公開交戰狀態的主權國家,還首次動用從未在戰鬥中使用過的武器,而且幾乎沒有在行動前爭取國內的政治支持。在此過程中,存在許多可能失誤的風險。(美聯社)美國此次出動十四名飛行員和七架史上造價最高的轟炸機,深入敵方領空,攻擊一個與美國並未處於公開交戰狀態的主權國家,還首次動用從未在戰鬥中使用過的武器,而且幾乎沒有在行動前爭取國內的政治支持。在此過程中,存在許多可能失誤的風險。(美聯社)

當六月初中東情勢升溫之際,五角大廈內部有些人反對美國介入以色列與伊朗的戰爭,認為此舉將會分散美國對真正挑戰—中國—的注意力與資源投入。這種看法完全錯誤。事實上,對美國的亞洲政策而言,轟炸伊朗是所有可能情境中最好的發展。

川普行動 展現風險承受力

過去廿年來,在論及如何應對伊朗的核計畫時,「不排除任何選項」已經成為美國的口頭禪。然而,美國政府官員愈是堅稱可能動用軍事手段,外界就愈不相信美國會真的動武。畢竟,美國政府數十年來反覆強調,絕不容許北韓取得核武,卻未曾動用武力,來阻止此一結果的發生。

如今,在美國轟炸伊朗之後,外國勢力將不得不更加嚴肅看待川普政府的威脅。川普不僅證明自己願意以實際行動兌現威脅,還展現出可觀的風險承受能力。儘管以色列成功掌握伊朗的制空權,顯著降低了美軍空襲的風險,但風險依然真實存在。美國此次出動十四名飛行員和七架史上造價最高的轟炸機,深入敵方領空,攻擊一個與美國並未處於公開交戰狀態的主權國家,還首次動用從未在戰鬥中使用過的武器,而且幾乎沒有在行動前爭取國內的政治支持。在此過程中,存在許多可能失誤的風險。

北京無力感 暴露世人眼前

在最近的美中貿易爭端中,中國的報復措施確實成功迫使川普政府重回談判桌,也讓中國領導者相信華爾街交易員給川普取的綽號「TACO」(川普總是臨陣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的英文字首縮寫)。如今,中國的領導者應該重新評估這種認知。在未來涉及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意志力較勁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能再假設川普會退縮—這對於總統本人以及遏制中國的努力來說,都是一項重大勝利。

川普同樣也將中國的無力感暴露在世人面前。近年來,北京投入可觀的資源,在中東地區積極經營外交關係。中國大量採購石油與天然氣,在吉布地建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二○二三年成功調停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談判,還與德黑蘭簽署為期廿五年的安全協議,導致有許多人認為,中國正崛起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勢力。或許,北京自己也這麼認為。

現在,情勢已經截然不同。中國公開支持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並未阻止以色列在加薩走廊採取軍事行動。當以色列有系統地摧毀伊朗的防空系統及大部分核計畫時,北京完全沒有對其所謂的區域盟友伸出援手。即使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其他國家面前譴責以色列,但他與特拉維夫直接通話時,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走過場。 而習近平除了驚嘆地旁觀,也幾乎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B-2轟炸機飛行十八小時抵達目標區,在敵對空域盤旋廿分鐘,向兩處地下核設施投下十四枚全世界最大的傳統炸彈,然後安全返航。

簡而言之,中國無力阻止以色列攻擊其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伊朗,也無力促成戰爭結束,未來在塑造和平方面可能也還是使不上力。近幾週來,北京在該地區完全沒有發揮任何實質作用。

對抗中國 川普政府更有自信

那些向中國靠攏的中等強國與小國,現在已經清楚看到,這種結盟關係的意義不大,沒有什麼價值,尤其是在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更是如此。而那些長期以來一直試圖在美中對立中避免選邊站的國家,現在可能也正在重新思考這種策略是否正確。此時此刻,站在美國這一邊,看起來才是明智的選擇。

從現在開始,川普政府在直接與中國交涉,以及對抗中國在全世界擴張影響力的作為上,應該會更有自信。相對地,北京對於如何應付川普,以及在境外左右情勢發展的能力,應該也會愈來愈沒有把握。

中國是一個大國嗎?其實更像是一個大而無當的局外人而已。

(作者馬明漢為印太安全研究所(前2049計畫研究所)資深主任,也是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