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思源
今夏,極端高溫再度席捲全球。從西班牙到德國,各國紛紛刷新高溫紀錄,高溫已直接衝擊人類健康暨工作安全。
西班牙氣象局指出,該國歷經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六月。一名清潔工在街頭猝逝,是否因熱浪所致待釐清。法國巴黎發布紅色高溫警報,關閉艾菲爾鐵塔頂層,限制高污染車輛上路,減少熱害與空污。熱浪從伊比利半島一路延燒至義大利、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迫使各國發布健康與野火警示。
德國柏林氣溫飆破攝氏四十度,因學校及幼兒園多未設冷氣,教室宛如蒸籠。一位台灣母親表示,孩子的學校縮短課程,幼兒園甚至建議暫停送托。部分政黨呼籲制定「高溫停工權」,保障學生與家庭健康。
台灣亦未倖免。每逢盛夏,戶外體感溫度動輒突破四十度。以桃園機場為例,飛機維修人員在烈日下於停機坪作業,水泥地反射熱能,酷熱難當;若進入機艙維修,空間狹窄、無空調、通風不良,悶熱如烤箱。這些勞工冒著中暑與熱衰竭的風險工作。
許多國家早已建立高溫防護制度。日本設有根據暑熱指數每日發布的高溫警戒系統,提醒企業與民眾採取防暑措施。東京在特定高溫日會要求工地暫停施工,防範因高溫引發的健康風險。澳洲與卡達以法令強制高溫停工,卡達夏季每日中午禁戶外作業,並設冷氣休息區。中國上海、北京等地,當氣溫超過門檻,戶外作業者可領高溫津貼;美國雖無津貼,但限制高溫工時,並要求雇主提供降溫設備與飲水。
台灣的高溫作業指引多屬勸導性質,缺乏強制力,勞檢也難落實,制度保障形同虛設。近年有高溫假的主張,筆者不反對討論方向,但也須誠實面對執行困難。台灣高溫常集中於午後數小時,若整天停工,衝擊較大。然而,這不代表可以什麼都不做,至少應建立科學而明確的高溫預警指標與啟動機制,研擬彈性工時、強制休息與降溫配套,透過制度保護第一線工作者。
極端氣候正重塑人類生活與勞動風險地圖,高溫提醒我們,要為在熱浪中默默付出的勞工,建構一套有效且有同理心的保護機制。
(作者從事資訊業)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