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智揚
這個年代,大家都在選擇,有人選擇主義,有人選擇道德,有人選擇責任,而「館長」陳之漢選擇的是最容易、也最算計的東西:利益。
我們看到「館長」賣手錶、賣會員、賣便當、賣衣飾,接著賣情緒、賣立場,最後連靈魂都賣。好賣的都明碼標價,不好賣的就用言詞包裝再拋售。當他發現,最好賣的是「立場」,而對岸有十四億人口,他就過去了。有人罵他叛變,但他其實是忠心的,忠於錢幣和利益。所謂「賣笑不賣身」,而他卻都賣了。買方出得夠多,賣方就點頭了。
台灣有不少人同樣信奉這一套,先盤點自己有什麼能賣、有誰願意買。所以他們賣國防、賣國安,賣預算審查,賣國會調查權的底線,賣原應堅守的憲政制度,只為換一點掌聲、一場選舉、一次報復,或一筆流量變現的報酬。
利益有很多種,有長的也有短的。很明顯,這群人只看到短的。他們不在乎國防能不能多撐幾年,不在乎制度穩不穩,只在乎能不能讓對手難堪,能不能取悅對岸,能不能賺取聲量流量,如果能,這趟交易就划算。
歷史有這種例子。五代十國,石敬塘為了眼前當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換來「兒皇帝」的頭銜。他得到一時的權位,卻留下北宋百餘年外患。台灣這幫人也一樣:為了當下的流量、選票、權力,把本該守住的邊界親手推倒。他們可能不讀歷史,忘了也許百年之後,歷史會把他們和石敬塘放寫在同一章節。
如今沒有孔子的《春秋》,足令亂臣賊子懼;但現代有各種記錄,更多了影音,他們「音容宛在」的模樣,逃不過百年之後的注視。
(作者從事畜牧)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