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索
二○二五年初,一則新聞出現在國際金融圈:全球資產管理巨擘貝萊德(BlackRock),放棄旗下位於上海的甲級商辦大樓,將產權交由債權銀行渣打接手。這不是單純的融資違約,更非偶發,而是對中國商用不動產市場結構性崩壞的明確判決。貝萊德的出走,不只是拋售,而是完全「棄守」,象徵全球機構投資者對中國不動產的信心瓦解至谷底。
該棟大樓雖非上海最核心區位,卻是具規模的甲級寫字樓,二○一八年市場正熱時,貝萊德以逾一.六億美元入手,是當時市場搶手標的之一。但到了二○二四年,中國經濟急凍暨辦公需求驟減,貝萊德嘗試以七折出清,卻無人問津。最終選擇直接放棄,寧可讓債權銀行依法處分,也不願繼續繳貸款利息與維運成本。
銀行對商辦大樓融資,通常設定五成左右的貸放比,以控管風險。倘若估值為十億人民幣,銀行多只會放貸四至五億,確保即使資產價值下跌,仍可回收債權。但貝萊德這次卻是「裸退」,即使將資產打折拍賣,仍不足以清償債務。這等於宣告該物業的市場估值已大幅低於貸放底線,跌破底層資產保障值。這意味著,未來即使有人願以極低價接盤,也難以確保租金報酬率與穩定現金流,顯示整體市場信心與現金流體系早已崩毀。
從淨營運收入的估值角度觀察,二○二五年中國甲級商辦的平均交易倍數已跌破廿倍,甚至出現十五倍成交的案例,與二○一八年前後普遍達廿五倍的盛況相比,跌幅慘烈。這代表相同的資產營收能力,如今的市價只值過去的六成。投資人不是看不懂數據,而是看懂後更加卻步。市場對未來持續衰退的預期,已將不動產變成「負資產」,不再具有傳統的保值功能。
兩相對照,日本成為資本避險的新寵。據商業週刊報導,二○二五年第一季,日本不動產總投資額突破兩兆日圓,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東京首都圈吸金高達一一○億美元,遙遙領先紐約、倫敦等全球大城。這並非偶然,而是資本撤離風險市場,轉向制度穩定、現金流可信、利率環境友善的新選擇。中國原本試圖打造的資本天堂,已在地方債務壓頂、人口結構惡化與政策不確定性中,逐步被全球資金排除於主流配置之外。
貝萊德的舉動,除了財務上的止損,更是在政治與信心的切割。說明中國經濟已難再為國際資金提供穩定回報,曾經的「中國紅利」已變質成為「中國風險」。當全球資金選擇轉身,中共若仍自欺欺人,繼續以政策粉飾太平、封閉市場、打壓言論,只會讓中國經濟從「低迷」滑入「廢墟」。
當上海的辦公樓成為投資巨頭棄如敝屣的包袱,中共該追問的不是誰在唱衰,而是為何自己還不面對現實。
(作者從事自由業)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