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北約提高國防預算的啟示

賴清德總統表明,提高國防預算到GDP佔比3%以上,以示對國際社會和台灣人民的安全承諾。(資料照)賴清德總統表明,提高國防預算到GDP佔比3%以上,以示對國際社會和台灣人民的安全承諾。(資料照)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上週在海牙達成共識,十年內將提高國防預算佔GDP的五%。川普形容這是美國的「重大勝利」,因為這是他要求各國增加軍費分攤的結果。歐洲各國大都支持,僅少數持保留態度。北約這一決定,既是軍事戰略的一大轉捩點,也反映地緣政治壓力下,歐洲國家在安全與財政之間的艱難平衡。

三十二個歐美國家組成的北約,成立於一九四九年,冷戰時期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華沙公約組織分庭抗禮。歷經一九九○年代蘇聯解體、華約解散,歐洲政治和安全形勢丕變,北約面對的議題從軍事威脅轉成聯合國打擊國際恐怖組織主力之一,仍肩負地區性防衛協作。

其後二十多年情勢演變,歐洲處於和平,主要安全防衛有美國維護,各國軍費占比不高,北約成員逐步增添。及至三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承平日久的歐洲各國驚醒,且面對俄國不時以核武威脅,北歐的芬蘭及瑞典也加入北約,加上川普第一任期即要求北約各國提高國防經費,軍費分攤議題浮上台面。

北約第五條款明訂:對一個成員國武力侵犯,即為對所有國家的攻擊。這一集體防衛機制,在以美國為軍事主力的現實,讓各國有相當程度的安全保障與合作,面對俄國威脅的其他國家因此先後加入。不過,駐軍歐洲十萬的美國,近年要求盟國分擔較多責任,提高國防預算、調整戰略。俄國二○一四年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後,北約決議提高國防預算佔比為二%,至今仍有八國未達標。川普因而屢次質疑應否無條件履行第五條款,歐洲盟國不安。

從實際數字看,川普的要求言之成理。以去年的軍事支出佔GDP比率看,美國為三.四%,絕對軍費支出全球最高,約為北約其他三十一國總和的兩倍。其他各國分別為:波蘭四.二%、英國二.三%、法國二.一%、德國一.九%、義大利一.六%、西班牙一.五%、比利時一.三%;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都逾三%。

北約高峰會這次集體防衛的進展,不僅明確重申對第五條款的承諾,強調「侵犯一國即攻擊全體」的同時,也同意提高國防預算佔比五%,其中三.五%為核心軍事支出,一.五%屬基礎設施、網路安全等國防相關支出。儘管西班牙、義大利、斯洛伐克、比利時以國內政治或財政因素,對這一「歐洲再武裝」計畫傳出雜音,有如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所言,俄國或在五年內對北約動武,歐洲人須對自身安全承擔更多責任。美國國務卿魯比歐更直言,這是把錢花在因應俄國、恐怖主義及中國挑戰所需的能力;川普還直接指責西班牙仍圖「搭便車」。

北約達成國防支出新目標,最值得我國借鏡。基本上,「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是根本,得道多助,才能自助人助。歐洲各國不能把安全寄望於俄國善意,也不能把美國協防視為理所當然。同理,中國對台灣絕無善意,併吞野心不變,只有動武或逼降的手段之別。我國面對中國脅迫,自強是唯一因應之道,應為之事甚多,提升國防支出是其一。現今二.五%的佔比,相較於面臨外在敵對勢力的國家,如烏克蘭三十四%、以色列八.八%、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的三至四%,顯然偏低,也不如美國。台灣若國防預算不高,國民當兵役期也不如以色列、南韓,自衛決心及作為不足,如何期待美國或盟友「台灣有事」時出手相助。

賴清德總統已表明,要把這一比率提高為三%以上,以示對國際社會和台灣人民的安全承諾,但在國會受制於藍、白勢力,能否達成目標仍屬未知。最惡質的,這幫人除了刪減凍結國防預算,還傳播「疑美論」,也配合中國的認知作戰,散佈反戰、分化、失敗主義等訊息,企圖讓其不戰而吃掉台灣的野心得逞。就此而言,大罷免實在是台灣確保繼續挺立的要務。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台灣正加速研發海軍無人艇技術,打造無人艇艦隊,提升抵禦中國入侵能力。報導適時點出我國增加國防預算的重點,即須同時規劃國防預算有效配置。三年來的烏俄戰爭提供借鏡,烏克蘭以無人機、無人艇有效打擊俄軍的範例,凸顯無人載具因AI的運用,在軍事作戰大有進展;國防經費中最燒錢的戰機、坦克、艦艇反而相形見絀。發展不對稱戰力,近年廣受關切,國軍八月即將提出新一波特別預算計畫,統合國防最適需求,避免軍種本位,造成資源錯配,是一大考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