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麗賢
媒體報導科教館歷經兩次嚴謹審查會議後,判定撤銷高中生科展得獎作品,並重申學術倫理重要性。身為高中科學教師,茲提供淺見。
其一,國內的學生科學展覽,應就智慧財產權、學術研究倫理、專題研究涉及動物生命議題等,向學生強化相關概念。儘管科教館一再強調這些概念,也對書面資料和海報參展前做審查,但學校指導老師若能扮演好把關的角色,對學生三申五令、嚴謹檢視作品,應能早期察覺問題並修正方向。
其二,科教館和地方教育局辦理科學展覽競賽,分階段有書面審查的初審、海報展示板口頭報告的複審,複審階段尤能看出端倪,在複審選出得獎作品之前,透過人工智慧或其他檢視機制,蒐集與學生作品相關的研究,應屬可行。此過程可助評審團找出作品有無爭議處,讓評審過程更客觀更公正。
其三,科學展覽競賽的績優學生可獲升學優勢,故吸引學生投入競賽,這也是國家培育科學人才的體現。有人認為學生科展作品超出學生能力,或許見仁見智。台灣國際科學展覽和全國科展已行之多年,作品深度尤勝以往,想獨占鰲頭,則科學研究完整度和創新是關鍵,美國國際科技展覽會亦顯此趨勢,例如高中生呈現量子科技的量子糾纏研究作品。重點是作品須由學生親自完成,教師或大學實驗室教授則從旁引導協助,此分際必須清楚。
高中指導教師的難題之一是,學生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續保持科學研究熱情,還是「頭燒燒,尾冷冷」,若只想得獎,而非務實學習研究,那就算大學實驗室也幫不了忙,高中指導老師應對學生耳提面命,不斷提醒正確態度和謙虛務實。
(作者是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