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清大 中興 中山三校/停招公費醫學生 恐害醫療公益性

◎ 陳烱鳴

公費醫師與自費醫師分別肩負不同的社會使命,公費醫學生設立初衷即為補足偏鄉及資源不足地區之醫療人力,尤其近年來,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等救命科別的人力嚴重流失,基層與偏鄉醫療資源越趨匱乏,這些重點科別的公費人才培養,對台灣的醫療未來,更顯至關重要。

教育部日前以「清華、中興、中山大學業以投入教育資源,為使學校挹注之資源得以充分運用並維持一定開班人數規模」為由,同意這三所大學的學士後醫學系,自一一五學年度起,停招公費生,改招自費生,同時各校名額從廿三名擴增為卅五名。

事實顯示,自費醫學生畢業後,因健保制度設計等多重因素,大多投入醫美或小科等高收入但非第一線救命的科別,此與國家投入資源培養醫師的初衷背道而馳;而公費醫師,正是為了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偏鄉醫師不足的長期結構性問題而設立的制度,此制度培養願赴偏鄉服務、具使命感的年輕醫師,從而補足健保體系與公共衛生網的缺口。

教育部此一措施,將使醫療人力更集中於都會區暨非急重症領域,讓整體醫療體系失衡現況越趨惡化,且此作法,等同放棄對偏鄉與基層醫療的承諾,讓偏鄉醫療正義更難實現。對於教育部停招公費生、轉招自費生且擴增名額的做法,我們深感憂心!

醫療人力屬長期投資與國家戰略資產,任何變動須審慎評估,不應倉促行事,以招生數量取代質量與制度設計,亦將對未來醫療生態造成不可逆傷害。教育部應即暫緩,重新檢討政策根據與實施影響,廣納醫界、偏鄉代表與公共衛生專家意見,建立合理、公平且具長遠視野之醫學教育與人力規劃制度,並確保醫學教育維持公共性與公益性。台灣醫療體系的核心價值是「人民健康優先」,呼籲教育部勿為短期目標而犧牲長期公共利益。

(作者是精神科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