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共和國》翁瑞宏/回應李伯璋教授專文/臨床與公衛融合「健康為本」

拜讀李伯璋教授於六月廿二日《自由共和國》發表的專文〈臨床醫療跟公共衛生的結合 才是醫療改革最重要的關鍵〉,深感共鳴,也備受鼓舞。(資料照)拜讀李伯璋教授於六月廿二日《自由共和國》發表的專文〈臨床醫療跟公共衛生的結合 才是醫療改革最重要的關鍵〉,深感共鳴,也備受鼓舞。(資料照)

翁瑞宏/北市公衛師公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拜讀李伯璋教授於六月廿二日《自由共和國》發表的專文〈臨床醫療跟公共衛生的結合 才是醫療改革最重要的關鍵〉,深感共鳴,也備受鼓舞。李教授從臨床外科醫師的專業歷程,轉身投入全民健保制度的推動,近年更積極參與公衛教育的推廣與倡議,橫跨臨床、制度與學術三大領域。他所指出:「臨床醫療與公共衛生的結合,才是醫療改革的真正關鍵」,一語中的,極具前瞻與啟發性。

李教授強調,醫療改革若僅止於提升診療效率或優化醫療行為,終究無法回應人口高齡化、疾病轉型與健康不平等等深層挑戰。唯有將「預防」、「風險控管」、「健康促進」制度化、社會化,才能建立一個真正以人民健康為核心的永續照護體系,而公衛正是這場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政務委員陳時中近日也針對健保費用不斷上升發出警訊,指出其背後原因即在於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壓力。陳政委進一步指出,若僅倚賴費率調整,終將無法支撐制度永續,唯有透過前端的「預防醫學與健康促進」政策,加強民眾健康素養、延緩失能與疾病發生,方能穩固整體健保財務結構。這樣的觀點,與李教授所主張的「臨床與公衛融合」可說不謀而合。

回顧台灣全民健保制度的建立,正是建立在公衛前輩的專業基礎與制度眼光上。如今,我國正面對人口高齡化、出生率驟降、氣候與環境健康風險升高、新興傳染病威脅,以及城鄉差距與多重健康不平等交織的治理難題,迫切需要一套具整體視角與預防導向的健康治理架構。

因此,我國於二○二○年制定《公共衛生師法》,為建構專業、公信與制度化的公衛人才體系奠定法律基礎。然而,目前在政府體制內,公衛師的職稱與職務配置尚未到位。為此,公衛師公會持續向行政院與考試院提出三項具體建議:

一、於中央與地方衛生機關、社會安全體系、學校與社區等單位中,明確增設「公衛師」職稱與職缺;

二、建立「公職公衛師」考試制度,為青年公衛人才提供穩定進路;

三、明確認定公衛師為醫事人員,使其得以與臨床專業人員協同合作,落實從治療延伸至預防、健康促進、長期照護的整合照護。

此外,在校園健康、環境風險管理與職場健康照護等面向,公衛師的角色亦為關鍵。例如,若學童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中,恐導致呼吸道疾病惡化與學習注意力下降,然而多數學校缺乏空氣品質監測與健康風險評估能力;職場則普遍存在過勞、慢性病、高齡勞工健康惡化等問題,亦急需以公衛方法介入評估與改善。公衛師具備系統性、跨領域與數據導向的專業訓練,正是這些挑戰的最適人選。

李教授亦呼籲,在公衛課程中應納入家庭醫學等臨床內容,筆者深表認同。公衛教育不應脫離臨床現實;反之,臨床專業也應深化對社會決定因子、健康不平等與群體風險結構的理解。雙方融合,才能培養出具有治理視野、實踐能力與同理精神的公共健康領導人才。

醫療改革,絕非單一技術的精進,更是體系結構與價值邏輯的重構。李教授此文,不僅展現一位醫者的理性與溫度,也體現一位健保實務推動者的制度深思。值此「健康台灣」政策積極推進之際,願我們攜手臨床、公衛與政策各界夥伴,透過制度創新與專業整合,走出一條真正以「健康為本」的未來之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