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新田
暑假來臨,各種活動吸引年輕學子。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日前舉辦《名畫3D反毒特展》,共同指導單位為法務部、教育部、食藥署與警政署等。將經典名作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重新詮釋」成了〈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莎士比亞雙眼無神因手持大麻,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名作〈神奈川沖浪裏〉「展現中樞神經興奮劑對腦部的亢奮、刺激效果」…為反毒宣導,把世界崇敬的藝文巨匠或經典圖像扭曲成吸毒仔或嗑毒後果,傷害藝術甚鉅,誤導青年學子好不容易奠定起來的美育基礎。甚至,可能引發無謂的文化外交紛爭。
我相信主辦單位們用意良善,宣導毒品危害,但絕不能因此形成「附帶損害」(collateraldamage)。猶記:某次長洩漏學生資料形成二次傷害,理由也是初衷美意但始料未及…傷害終究造成,不是嗎?
身為藝術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理解「一部藝術史是一部人類觀看的文化史」,藝術家莫不以開拓視覺想像力及美學感知為職志,達文西《蒙娜麗莎》裡有許多風景畫技法及肖像畫表現的意涵,也是羅浮宮的鎮館之寶。
印象派描繪晃動的光影、畢卡索的立體派表現平面與空間同在、未來派則表現現代科技的快速感。另外,德國畫家霍爾班油畫《使節》下方有一扁平的骷髏頭,須從左下方往右上看,是文藝復興早期變形透視的傳統,隱喻死亡象徵(mementomori)。難不成,這些和現實世界相左的視覺呈現都是展覽陳述中所謂的「利用視錯覺呈現讓觀眾了解毒品對大腦的影響」?
這種不尊重藝文專業與誤導美學內容的作為,宣稱是「融合藝術創意與反毒教育的展覽」,肉麻當有趣。負責國民藝術教育的教育部看到問題了嗎?請問主辦單位,踩在藝術家成就之上來宣導反毒是個好策展主意嗎?在負面作用擴大之前,懸崖勒馬吧!
(作者為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