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興煥
從去年的青鳥運動到今年的大罷免,我們看到台灣政治的結構問題:民主政治必須有正常的在野黨,但台灣有國會席次的在野黨都聽命於中國。
何謂正常的在野黨?就是忠於國家、監督政府、提供制衡、代表不同聲音、提出替代方案、準備未來執政。而台灣最可悲的是,「忠於國家」這個不證自明的必要元素,竟然不見於國民黨與民眾黨,這是造成政治失能的亂源。
青鳥與大罷免是亡羊補牢,民主結構的修復,需要正常的執政黨與正常的在野黨,才能正本清源。現階段我們需要民進黨擔負執政責任,但正常的在野黨如何可能?
從二○二四年四月以來,台灣基進、時代力量、台灣綠黨、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等本土在野政黨,就開始討論,是否可能透過合作,共同完成鞏固台灣民主的兩階段戰略:
第一,提供第三勢力新選擇以淘汰民眾黨;
第二,提供在野監督新選擇以淘汰國民黨。
要知道台灣的統派民意不到五%,但是藍白在二○二四年的政黨票合計五十六.六五%,因為對兩大黨不滿的、對監督制衡有期待的民意才是藍白過半的關鍵。民進黨無法同時是執政黨又是第三勢力與反對黨,如果沒有其他本土政黨擔任新選擇,民眾黨與國民黨的生存空間就依然寬廣。
「本土在野合作」就是一個著眼於「提供新選擇」而定錨於「民進黨之外」的政治戰略。
盱衡政治現實,也就是二○二六年的地方選舉,本土在野合作的基本原則必須有三:
第一,在縣市議員提名方面,現任優先,無現任者則透過協調或初選避免選區衝突。
第二,中國是敵國,抗中立場沒有模糊空間。
第三,國民黨與民眾黨是通敵政黨,政黨邊界沒有模糊空間,例如議員當選人的議長票禁止投給泛國民黨。
「合作」不是「合併」。合作的紅線就是上述三點,紅線之內,各黨的主體性完全獨立,左右光譜、側重議題與政治風格,仍然尊重各自差異,不需彼此過度負擔。
我們需要凝聚新的社會動能,以此展望二○二六年第三勢力的新局面:「讓本土在野政黨的席次總和超越民眾黨」,作為淘汰民眾黨與國民黨的關鍵第一步,作為「許台灣一個沒有國民黨的未來」的前哨戰。(作者為台灣國家聯盟執行委員、台灣基進黨主席)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