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災難無法預測 準備可以選擇

◎ 魏世昌

美國在台協會(AIT)高雄分處日前在臉書發布一則貼文,開箱介紹避難包的必備物品,引發社會關注。AIT表示,台灣天災頻仍,應及早做好準備。台灣位於地震帶,災難往往來得突然,真正能在第一時間守護我們的,往往不是外部援助,而是家中那早已備妥的避難包。

避難包內的飲用水、簡易糧食、急救用品、常備藥品、個人證件影本與現金、手電筒、行動電源、保暖衣物與個人衛生用品,這些平時不起眼的物資,卻能在停電缺水、通訊中斷、援助尚未抵達的關鍵時刻,支持我們度過最初的七十二小時。

避難包該放在哪裡?這個細節至關重要。如果只是藏在儲藏間深處,緊急時刻根本來不及取用。專家建議,應將避難包放在玄關、靠近出入口或車庫旁,一旦地震或其他災害發生,可以在幾秒內背起離開,爭取寶貴逃生時間。

國際經驗也印證了這點。在一九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許多因事先備妥避難包的民眾,能在黑暗中利用手電筒照明逃生,及時包紮傷口,甚至透過收音機接收正確資訊前往安全地點。這些經驗促使日本政府與民間深化防災教育,強調「準備就是自救的開始」。

台灣災後倖存者的經驗,更凸顯避難準備的重要。九二一地震的倖存者表示,若當時床邊備有手電筒與鞋子,許多跌倒與擦傷本可避免。花蓮縣曾於地震周年活動中發放避難包,縣府指出,這些物資在等待救援與疏散過程中確實發揮了作用。

歐洲許多國家早已將家庭避難包視為基本常識。挪威政府主動向全體國民寄送備災清單,建議儲備一週份的水糧與照明設備;瑞士則建立全民民防文化,確保每戶家庭都備有防災物資。這些做法並非過度擔憂,而是將風險管理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無法預測災難何時來臨,但「有備無患」,把急難包提早準備好,就是多一份保障和安心。這不是恐懼,而是守護生命的尊嚴。

現在正是最好的準備時刻。家中出入口旁,該有這樣一個背包,裝著不只是物資,更是一個人在災難面前不慌不亂的底氣。防災從來不該只是災後的遺憾,而是災前的選擇。

(作者是工程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