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本土大聯盟」

民眾手比大拇指為罷團按讚。(記者花孟璟攝)民眾手比大拇指為罷團按讚。(記者花孟璟攝)

中選會日前公布,二十四件立委罷免案、新竹市長罷免案,訂於七月二十六日投票。這段時間,大罷免與反罷免,藍白兩道與公民團體,明顯站在對立面。民進黨,公民團體,兩者的關係,則是可能的藝術。最佳狀態,可以延續台灣民主化以來,主流民意之台灣認同持續強化之勢。反觀,反罷免的藍白兩道,乃至對岸的協力者,目標無非是瓦解公民力量、本土板塊,巴不得未來補選時,本土陣營自亂陣腳。

面向罷免投票、未來補選,民進黨如何拿捏角色十分緊要,也牽涉到本土政權與公民團體的抗中保台力道能否撐開最大的表面張力。很重要的一個思考基本點在於,民進黨這個最大本土政黨,不能完全從本位主義出發,把大罷免當作唯一壯大該黨國會席次的工具。公民團體,大罷免風起雲湧的主角,不能被民進黨當作韭菜。其實,讓公民團體激發的中道力量,繼續在國會為民喉舌,壯大本土板塊的總體能量,才是可長可久之計。當年,國、民兩黨各懷鬼胎,成功壓制親民黨、台聯。如今回顧,機關算盡,福禍未必。國民黨,從「反共」一路滑向「通匪」,毫無煞車器,形同自殺。現在,民進黨,不容重蹈覆轍,否則缺乏防腐劑,該黨「通匪」縱或不可能,淪為國民黨二.○卻不是不可能。總之,本土勢力,必須互相提攜、良性競爭,在台灣民主向上提升的過程中形成正向關係。

隨著罷免二階邁向三階,民進黨也透露了值得樂觀的思考傾向。有謂:未來即便有補選,也應優先尊重公民團體,如果公民團體有人選,就應該公民先行,讓公民團體的人選來參選,若公民團體認為民進黨在該區有適當人選,雙方也可合作。有謂:大罷免不是政黨對決,而是台灣公民社會展現人民意志的時候,現在幫忙公民罷團推動罷免是首要之務,至於未來的補選,民進黨內不應在這個時候強出頭,或是爭取個人補選的機會。以上的論說,很像「本土大聯盟」的概念,民進黨的政治能量,公民團體的社會能量,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最後同賀登頂成功。

民進黨這個本土政黨,其台灣主體性是值得信賴的。不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權力令人腐化,沒有黨是這個鐵律的例外。阿扁首度執政,小英敗部復活,乃至賴桑邁入第二年任期,部分民進黨人政客化、奪利化,已經出現不少國民黨症候群。唸著垃圾不分藍綠語錄,柯文哲本人也成為垃圾,民進黨應當警惕而非幸災樂禍。民進黨,如果維持草創期派系分贓模式,隨著執政越久爆發弊案的機會也會更多,有朝一日民意忍無可忍,劣跡斑斑的國民黨又成為失望中的希望而班師回朝,輸家永遠是頭家。民主原地打轉,甚至不進反退,北京最為樂見。

回顧歷史,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到執政,民進黨一路走來,吸納社會新生力量,為自己的體質注入新元素而維持健康。野百合(一九九○),牽手護台灣(二○○四),太陽花(二○一四),大罷免(二○二五),這些學生、公民運動,約略以十年進化一次的速度,展現出台灣的國家造山運動。老態的國民黨總是對立面,其所激發的政治能量流向民進黨,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藉著這樣的兼容並蓄,民進黨也從偏向意識形態的政黨,逐漸變換為集結公民意識的政黨,其台獨論述從「獨立建國」蛻變至「維持獨立現狀、追求正常國家」,也在平行進行著。直至今日,面對中國和戰複合式統戰、脅迫,民進黨的執政論述,以及「抗中保台灣及/或中華民國」,逐漸被對岸催化為台灣最大公約數。然而,「台灣共識」之確立,不能端賴境外敵對勢力之消極反激,更需要本土板塊的積極拓展,從而本土性與主體性才能劃上等號。

另外一條軸線,其他的台灣主體政黨,從台聯、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基進黨,一直無法形成氣候。原因殊多,關鍵的因素則是,阿扁執政時期,二○○五修憲,立委席次減半(二二五減為一一三)、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獲得五%以上政黨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不分區。從此,小黨空間大幅萎縮,台聯、親民黨、時代力量的宿命已定。私心作祟,民進黨幾乎確立獨大甚至唯一的本土政黨地位,壓抑其他本土小黨之存在、成長空間。這樣的私心自用,不利於台灣從「統獨兩黨制」過渡至「本土兩黨制」,衍生出當前藍白國會獨裁的惡果。但願,賴「主席」從賴「總統」的高度,來思考大罷免及其後續的國家正常化戰略,讓台灣的政黨競爭遠離一年多來的混亂狀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