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言
賴總統發表〈國家〉講話後,沈政男醫師提出反對意見,但沈的論點,與過往質疑台灣主體論述的立場如出一轍,可視為典型代表。沈認為,這類說法卅年前就定型,賴總統是「老調重彈」。對於賴談話引用的考古與歷史材料,沈認為敘述順暢,卻難以構成有效說服。
但沈所謂的「老舊」,本身即是無力的指控。真理之所以長存,即是因不曾被推翻。左鎮人、大坌坑文化、南島語系的擴散與抗日史料,皆是累積而成的學術共識。其價值在於揭示:台灣自有演化脈絡,毋須附會中國。若只因時間久遠就把它視為無效,甚至用「台灣源於中國大陸」反論,徒然混淆了文化源流與主權邏輯。主權倘若由血緣決定,豈非除了非洲,其餘皆屬非法政體?這不是理解歷史,而是否定秩序。
沈援引三國時期沈瑩,試圖勾起兩岸歷史連結。但根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率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抓走數千人返國,如此舉措,只為補充勞力,並無治理建制。且沈瑩官職不詳,生卒年未明,若要藉此率爾主張台灣自古屬中國,無論在史料或法理,雙雙站不住腳。
沈質疑抗日事件能否構成主權論據,認為當時民人只是想「回歸祖國」,並不具建國意圖。此種看法忽略了歷史語境的侷限。彼時人民對國體與主權的想像,依附於舊有認知。用今日語彙要求彼時民眾具備現代建國意識,無異於期待石器時代發明飛機。而脫離語境的歷史詮釋,只會流於投射與扭曲。
至於「世界不承認」之說,只是凸顯台灣處境。依國際法「人民、領土、政府、主權」四者為構成國家的基本要件,台灣早已具備此四項,只因強權施壓,才被排擠在正式秩序的邊緣。那麼今天遭到打壓的,究竟是「台灣」這個名稱、「中華民國」這套憲制、二三○○萬人所選擇的政體與生活方式?還是三者皆然?
問題從非我們不夠資格,而是國際多數選擇沉默,這才是我們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是業餘樂手)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