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思源
TPASS通勤月票自二○二三年七月上路,外界對其效益看法不一。交通部最新公布的「一一三年日常使用運具調查」顯示,公共運輸市占率僅小幅提升○.九個百分點,仍未回到疫前水準,部分聲音質疑政策成效有限。然而,若僅憑短期數據評斷TPASS,不僅過於倉促,也忽略其背後更深層的政策意涵。
TPASS的最大意義,在於減輕跨縣市通勤族的交通壓力。對許多上班族與學生而言,每月高昂的交通支出早已成為日常負擔。透過定額月費整合捷運、公車、台鐵等大眾運輸,TPASS不只省荷包,更讓通勤生活多了一分彈性與便利。
這項政策同時肩負交通轉型的目標。在多數民眾習慣仰賴汽機車通勤的情況下,TPASS提供誘因,鼓勵民眾重新評估公共運輸的可行性。雖難以短期見效,但若能持續優化系統可靠度與搭乘體驗,將有助於改變通勤文化,減少碳排與壅塞。
然而,要讓TPASS發揮更大效益,還有兩個關鍵。其一,是補上「最後一英里」的接駁設計與服務整合。不少潛在使用者在家與站點、公司與車站間,仍面臨接駁不便的問題。交通部應進一步要求地方政府投入資源,整合如幸福巴士、幸福小黃等在地接送服務,並與月票制度串接,打造完整的通勤解決方案。唯有從需求出發設計配套措施,才能真正促進交通工具的轉移。
其二,是避免陷入「低價迷思」。補貼票價固然重要,但若運輸品質不佳、班次紊亂、轉乘不便,終將使民眾回流私人運具。與其一味壓低價格,不如提升服務效率與舒適度,讓大眾運輸融入日常生活,而不只是偶爾的退而求其次。
此外,TPASS還有助於縮短城鄉距離。當通勤變得可負擔且方便,將促進人流與資源在區域間流動,為均衡發展奠定條件。
TPASS不是萬靈丹,但它是一個朝向公平與永續邁進的起點。與其過早否定,不如給它一點時間,也給政策更多調整與完善的機會。
(作者從事資訊業)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