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公共建設的美麗與哀愁

◎ 林基興

政府首長與台電等抱怨,民眾「只要晶圓廠,不要發電廠」,弄得供電端的電廠建不成,輸電端的變電所也無法動工,導致電力系統難以規劃,頂多救急「補破網」。

類似地,國人產生許多垃圾,但阻建焚化爐;例如,南投縣沒有焚化爐,名間鄉垃圾堆積太多而產生沼氣,甚至發生火災,若外送其他縣市,仰人鼻息外,未必願意接收代燒,因此,南投縣擬在此建焚化爐,但該地說其茶區果園與水域等,均怕污染而抗爭,甚至說要建就建在隔壁的竹山鎮。

「鄰避效應」(意為不要在我家後院)由一九八○年代英國環境事務大臣雷德利(Nicholas Ridley)使用而廣傳,意指具有外部成本的設施產生的風險引發居民抵制,當前的公共建設即為範例。鄰避效應有時源自誤解。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鐘樓怪人》,描述巴黎聖母院敲鐘人面惡心善,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頁里森(Allison)比喻電力等公共設施如鐘樓怪人醜醜的,但實裨益社會。

一個國家需要各式公共建設。筆者問學生,你家縣市可設電廠嗎?通常學生面有難色。接著,筆者問,你家縣市只能設立公園,至於煉油廠,設在高雄,你要開車時,從高雄運油來;若談垃圾焚化廠,就設在隔壁縣市,我家垃圾運交那裏處理;總之,只享受權力而不分擔義務是不可行的,每人應持「服務社會」的心態,而非「受害者之姿」,以團結合作互通有無。結果,學生開始出現笑容,會回答好啦,我家縣市可建立公共設施。

我國是獨立電網,無法有另外電網互通有無,因此,包括備用電力等的完整建設需存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需要衡量福祉與風險,若福祉(遠)大於風險,則可考慮建設。其次,若有爭論,則需比較證據權重,例如,世界衛生組織的聲明,就比某單一研究更可信。第三,需伸張公權力,而非臣服民粹,但公權力需精進,也樂意與民溝通。民眾可要求公權力提供專業檢視電磁波或戴奧辛等安全規範,但不能自由心證地拒絕公共建設。

(作者為大學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