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黃國昌與詐術師有何差別?

◎ 沈言

黃國昌在立院質詢,播放一段未標示來源、模擬檢察官語氣的音檔。內容提及「京華城」、「朱將軍」等特定關鍵字,語氣煽動、情境逼真。備詢官員錯愕、旁聽者震動。事後他才說是「示範音檔」,甚至疑似AI合成。不是證據,不是錄音,也不是演習。他什麼都不說清楚,因為模糊,就是他最想要的效果。

這段聲音,是一場操作。他只要你情緒被點燃,不問真相,只設場景;不陳證據,只導情緒。

這就是語言詐騙的技術。

在司法現場,「釣魚式辦案」早已被法律禁止。警方不得誘使犯罪、不得模擬情境陷人入罪。但黃國昌卻能堂而皇之,公開播放,無須交代來源、不必承擔後果,只消說「這是示範」就要全身而退。並非制度容許,而是制度從未規範過這種語言型犯罪。

黃國昌以話術設計者之姿主導現場敘事,從質詢者變成剪接師,從調查者變成聲量演員。他的對象不是官員,而是觀眾;質詢本應是公民監督制度的場域,如今卻變成語言濫用的劇場。深偽技術本是警訊,如今卻變成問政秀。一旦以預設情境取代事實,以模擬對白凌駕證據,國會殿堂便與詐團話術無異。都是先讓你動情,再叫你信以為真。

這不是問政方式的進步,而是誠信底線的毀損。

最可怕的不是AI,而是有權者將它用來偽裝正義。質詢若無真實基礎,就不再是追問責任,而是生產誤解與仇恨。黃國昌靠著這段音檔,向國人示範:如何用半真半假的素材,造出一場集體誤解的戲碼,讓你分不清這是指控,還是劇情。

黃國昌和詐團的唯一差別是:詐團沒有質詢權,沒有國會直播,沒有立院保護傘。

(作者是業餘樂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