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以伊衝突升高 中國撤僑破功

◎ 衛重華

以色列與伊朗的軍事衝突升高,平民傷亡與基礎設施受損激增。面對戰火,以色列政府延長全境緊急狀態至六月底,並關閉領空,多數航班停擺,形成撤離的重大障礙。六月十六日,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發布公告,呼籲在以中國公民「儘快通過陸路口岸離境」,並提供進出約旦與埃及的四個邊界口岸資訊,包括開放時間、通行條件與聯絡方式。但公告的實質內涵,卻反映中共面對真實危機時的無能與閃躲。

公告的四個口岸是約旦河口岸(Jordan River Crossing)、艾倫比橋(Allenby Bridge)、伊茲哈克拉賓口岸(Yitzhak Rabin Crossing)與梅納赫姆·貝京口岸(Menahem Begin Border Crossing),均須持有效期六個月以上的護照與有效簽證才能通行,部分須繳通行費。中國使館提供網站與交通說明,卻未安排專車接駁或人員護送,也未設立任何集合點或避難處所。整份公告以自保為首要,將撤離責任幾乎完全推回給個人,與美英德動用包機或軍機撤僑的作法,形成鮮明對比。

回顧二○二三年底以哈衝突期間,中共曾大張旗鼓派出運-二○軍機空投物資至埃及邊境,營造「責任大國」救援巴勒斯坦的國際形象。當時官媒不斷宣揚中國空軍具備全球戰略運輸能力與國際應變水準,連環播出運 - 二○降落與空投畫面,並搭配「使命必達」的宣傳字句。但這次自家僑民身陷戰火,中共不但未動用軍機,甚至未提出任何實際援助方案,僅以一紙公告呼籲「自行逃離」,徹底打破先前苦心營造的軍事實力幻象。

此事凸顯中共外交系統在戰時危機管理上的嚴重缺陷,無論是領館動員能力、跨國協調機制,抑或應急撤離手段,均未見具體成效。反觀美國與歐洲多國,即使以色列航班停擺,仍透過地面交通接駁至鄰國,再安排包機返國,甚至派遣外交人員協助簽證、護照遺失處理與通關事宜,展現對國民負責的基本態度。中共此次「事不關己」的冷漠,使其海外僑民心寒,也讓世界再次看清,所謂「東風快遞」、「人民至上」不過是行銷媒體的口號罷了。

在地緣政治中,一個國家是否具備全球實力,並非口頭上的「不干涉內政」,而是戰火迫近、人民危難之際,是否有能力、有意志伸出援手。當中共外交部與央視官媒對外高聲呼籲和平、支持人道,卻對自家人民採取「邊走邊說、邊等邊看」的冷漠作為時,其偽善本質與軍事虛張的氣球,也在以伊戰場上一針戳破,毫無懸念地洩了氣。

(作者是軍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