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錫惠
今年六月十五日,是中國國民黨政權在台灣實施「四萬元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的所謂幣制改革紀念日。對政權而言,這是控制通膨、穩定金融的轉捩點;對當時台灣百姓來說,卻是一場徹底的大洗劫。
當時的台灣,正處在戰後重建階段。國民政府接收後,治理無方,濫發貨幣、放任官商哄抬物價,導致惡性通膨失控。據史料,一九四九年六月以前的物價已達荒謬程度:一斗米(約十五公斤)要價廿.四五萬舊台幣,一斤豬肉要七.五萬舊台幣,一顆雞蛋高達七二○○元。一般家庭辛苦一輩子才存到數萬元,卻只能換到幾包米、幾斤菜。在市場裡,人們提著一大袋紙鈔,卻買不起一頓飯,最後只好用米換蛋、用布換油,形成以物易物的荒誕現象。
如此情況下,中國國民黨政府不顧百姓生活困苦,於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強行推行「四萬換一」的新台幣政策,表面說是金融改革,實際上卻讓人民財產一夕歸零。更可惡的是,這場幣改的苦果,主要由本省人民承擔,而非那些帶著金條、美鈔、金圓券來台的外省權貴。
他們反而利用幣改契機,搶購土地、收購企業,從中獲利而成為「戰後財富新階級」。這不只是一場貨幣更換,更是由政府主導的財富重分配,是「一種透過制度手段,合法掠奪人民財產的經濟暴力」。
台灣人民無從反對,無法參與決策,更無補償機制,只能含淚含恨,吞下血本無歸的命運。
今天我們談轉型正義,若只談政治迫害、不談經濟掠奪,只能算是片面正義。幣制改革雖為歷史過去,但它所揭示的,是國民黨政權一貫藉由「體制合法性」掩飾其壓迫與剝削的手法。
歷史不能遺忘。四萬換一,是台灣人民財富被洗劫的紀念日。這一頁,應該記在所有追求公平與正義的台灣人心中。
(作者是民進黨美東黨部前評議委員)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