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智揚
二○二五年六月十一日,由館長、郭正亮、鄭麗文、趙少康、區桂芝等人合體組成的「黨外在野大聯盟」開張,說要凝聚「在野共識」、推動二○二八政黨輪替,要打破政黨壟斷、替人民發聲。聽起來像宣言,其實比較像懷舊綜藝節目。
這一套,民眾黨也玩過:靠話語空戰,不碰組織、不理選民、只做節目、不做經營。能講就能上新聞,能罵就能佔風頭。如今換一批熟臉孔,劇本照抄,台詞照念。說是「宣講」,其實是話術造浪,換湯不換藥。
這個動作,說穿了,就是佔位,把「話語權」當成下一輪資源分配的籌碼。先卡好,等時機成熟,自然有人來談合作、有人來讓位。這是標地卡位,是流量投資。
他們自稱「黨外」,但真正的黨外,是真實的歷史經驗與記憶,不是自己想貼就能貼的標籤。幾年前,民眾黨就是蹭歷史資產,把蔣渭水創立的「台灣民眾黨」直接轉貼當作黨名,引爆蔣渭水家屬怒火。對這種消費啟蒙、錯置歷史的行為,說白了,就是拿歷史當噱頭,拿別人的信用充門面。那天的「黨外」也相差彷彿。
網路上有「三重劉德華」、「新北彭于晏」的外號風格,就是自己沒有,抓別人的來貼用,借標籤往自身貼。現在的「黨外在野大聯盟」,邏輯如出一轍,明明就不是,還硬要貼標。
至於「在野」兩字,也挺諷刺,這些人最會的,就是踩在體制邊緣,撿民怨的糖果,避風頭又搶功勞。他們最擅長的不是政策或價值,而是話術與表演。今天說要革新,明天又掛靠過氣藍營論述;自稱獨立,其實內建藍白暗號。
名字再漂亮,組合再新穎,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這只是一場包裝成「拯救政治」的聲量投資計畫。看似義正辭嚴,實則處處算計。(作者從事畜牧)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