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瑞琪
左眼視網膜剝離,讓我對「醫者父母心」這句話有了深刻體會。
起初左眼出現黑點,我以為只是用眼過度的症狀,但黑點漸漸擴大,我便前往一家眼科診所。診所病人不多,很快就輪到我。醫生聽完我的描述,簡單檢查後便說是老化造成的飛蚊症,開了眼藥水,請我按時點藥後再回診。整個看診約十分鐘,醫生便叫下一位病人了。儘管我仍有疑問,卻也只能帶著藥回家。
幾天後,我右下角的視線幾乎被黑影遮住四分之一,情況急轉直下。我決定再換一家診所,那是我孩子們平時就診的地方。雖然總是需要久候,但醫生以細心著稱,讓我較安心。
掛號後,護士先為我點了散瞳劑。等待卅分鐘後,我進入診間,醫生非常仔細地聽我描述症狀,並反覆用顯微儀器檢查。他沉重地說「你這個是視網膜破洞,要立刻住院開刀,不然會失明。」他補充,若能早些發現,其實可用雷射處理,但現在破洞過大,只能動手術。
我提起前一位醫生未做散瞳檢查,他感到非常訝異,直言這樣根本無法正確判斷視網膜問題。
隔天,我依照安排到大醫院手術。手術雖順利,術後卻得趴臥一整個月,頭部必須與地面平行,因為要讓注入眼內的空氣促使視網膜復位。那段日子身心皆苦,但最令我難忘的,是兩位醫師態度的巨大落差。
一位醫師例行看診、程序化處理,幾分鐘就打發我走;另一位則願意多花一點時間,細心聽我訴說、完整檢查,最終挽救了我的視力。這讓我體會,醫病關係的差異,有時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的健保制度雖然便利,卻也使得門診壓力沉重,醫師平均每位病人僅能看診數分鐘。這樣的制度下,醫者能否保有「父母心」,其實是一場良知考驗。
這次經歷也提醒我,病人要學會為自己負責。如果有疑問,要勇敢問清楚,必要時也要尋求第二意見。黃金治療期稍縱即逝,輕忽不得。
最後,我衷心感謝那位細心替我檢查、讓我免於失明的眼科醫師。他的專業與態度,讓我真切體會:「醫者父母心」,不是口號,而是救命的關鍵。
(作者是是教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