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月環
全台共有三一六條「中正路」,幾乎都貫穿主要幹道,象徵著過往威權時代對空間的全面佈局。對於改名,台中市長酸言:「國家吃飽太閒嗎?」新北市長說:「無聊又浪費錢。」而蔣萬安則說:「只搞政治,不辦正事。」其中,蔣的話說對了一半——這確實是政治問題。但錯在於他們忘了:政治不應只為權力,它更應為正義服務。當今卓院長喊卡,只因藍白砍預算,造成地方財政吃緊,使得目前推動全面改名,確實有難度,但是可以一步一步來。
推動改名,並非「無聊」或「吃飽太閒」,而是面對歷史與記憶、重建地方感與公民意識的必要行動。英國地理學家 Tim Cresswell 在其著作《Place》中引用評論家 Lucy Lippard 的話說:「地方有深度,也有寬度。它關涉連結、圍繞地方的事物、塑造了地方的事件與記憶。」他更指出:「地方顯然擁有許多記憶,那些記憶得到宣揚,哪些卻根本不再是記憶的問題,是個政治問題。地方成了爭論召喚那些記憶的位址。」說明了地方是召喚記憶、對話歷史的場域。
台灣的「中正路」不是單純的道路名稱,而是權威記憶的延伸與象徵。如果對轉型正義的行動僅抱以冷眼旁觀或輕蔑嘲諷,我們該問問:這樣的領導人,若未來登上國家最高位,在台灣面臨外來威脅時,是否能真正捍衛我們的民主與自由?或者,我們會活在一個看似太平、只求經濟、不問歷史與尊嚴的社會,淪為像螞蟻一樣的生存機器?
《文化地理學》作者 Mike Crang 指出:「人群不只是定位自己,更是藉由地方感來界定自我。」而加拿大地理學家 Relph 也說:「身為人類,就是要活在充滿有意義地方的世界中:人就是要擁有並瞭解自己的地方。」這些論述強調,地方名稱不只是字面,更是一種身份與價值的映照。
屏東縣議員建議將屏市中正路改為「屏東大道」,縣長周春米的回應展現了格局與深度:「中正路改名是社會對話過程,讓大家去了解,不能忘記過去的威權統治和歷史。」屏東大道的命名,是一種重新連結地方感的嘗試,是讓人民在行經此地時,能感受到屬於這片土地的驕傲與正義。
當北部城市冷漠以對,南部屏東選擇邁出第一步。這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而是誰願意為這塊土地面對歷史、承擔記憶。從屏東市開始,進而思考屏縣廿六個鄉鎮的中正路,甚或全台三一六條?是否繼續同質化?還是要開創屬於自己地方精神的命名?我們是否願意以改名作為契機,走出記憶的陰影,開啟台灣真正的民主自信與地方感?
屏東不是低端,屏東是先鋒。從地方出發,與世界的正義同步,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有名字,有記憶,有尊嚴的生活。
(作者為屏東大學兼任副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