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哲廷
在台灣的某個清晨,你醒來,出門買早餐,抬頭看見「中正路」的招牌,在陽光下毫不羞赧。公園裡,熟悉的銅像端坐,孩子們在他腳邊追逐。你不會知道他曾簽署命令,讓某個與你年齡相仿的青年,在寒風中槍決於馬場町,只因他擁有一本書。
你以為歷史會自己過去,一如泛黃的照片。但歷史沉默從不因它結束,而是因為沒有人願意說出真相。
蔣介石不是台灣的歷史,而是台灣歷史一道最深的傷口。當年他披著抗日的光榮外衣,從中國內戰的泥沼爬起,用民族主義的名義,進行一場對人民思想與身體的全面殖民。這不是遺憾的「歷史一章」,這是數萬條性命的墓誌銘,是上萬個家庭支離破碎的原因,是一整代人對語言、思想與參與政治的畏懼。
台灣的轉型正義總是拖延,太多政黨不想撕開這一頁歷史。有人說,清算歷史是撕裂族群,那是錯得最優雅的話術。真正撕裂台灣的是當年的槍口與審訊桌,是蔣介石藉法律之名做出的每一宗私刑。
蔣中正不只是威權幽靈的象徵,它實質存在迄今。今天,不管身在台灣何地,你總能在一千九百多座雕像中與他「相遇」,在每個縣市最筆直的道路上唸出他的名。我們沒有對後代正確教育「中正是誰」,還讓他們在無數的生活細節裡,把「獨裁」與「榮耀」混為一談。
在德國,你找不到任何一條「希特勒街」,因為德國人民知道,面對錯誤是民主的最低門檻。在南非,曼德拉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讓加害者站出來面對、讓受害者含淚傾訴,因為他知道,「原諒」從來不等於「遺忘」。
反觀台灣,蔣介石死了半世紀,他的責任卻還躺在歷史教科書的空白裡。誰去編寫?誰去教導?誰有勇氣說出,白色恐怖的那些審判都是偽裝的正義,從未被公開的證據與審理過程。這樣的歷史如果還不能被認定為錯誤,那我們的民主不過是搭建在地基上的玻璃屋。
該怎麼和蔣介石算總帳?不是推倒銅像就好,而是把被遮掩的每一個案件,寫進歷史;把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姓名,念給全國的中學生聽;把我們對威權的沉默,公開道歉。
今天高喊「戰獨裁」的政治人物,有多少人曾對蔣介石高呼萬歲?多少人視獨裁為權謀,視轉型正義為政爭?民主不會自己成長,而必須被養成。養成的第一步,不是選票,不是言論自由,不是政黨輪替,而是清楚地說出誰傷害過我們、為什麼他錯了、我們為何不能讓他回來。
銅像不會說話,但歷史該有人作證。
寫下它,說出它,公開它。
這就是我們與蔣介石真正的總帳。
(作者是詩人,自由工作者)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