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客
三峽發生重大交通意外,因肇禍駕駛是七十八歲老先生,媒體和網路社群就把問題聚焦在「『高齡』危險駕駛」,但數字會說話,據交通部資料,二○二三年肇事率最高的是「十八到廿九歲」,每十萬人達二九四○件,反觀七十歲以上只有一一一五件,還不到前者的一半。
這次車禍畫面震撼、結果慘重,媒體自然大肆報導,經由新聞反覆播送,大眾認知被牽著走,直覺「老人開車就是危險」。但這種心理現象其實是「可得性偏誤」,也就是,對於容易被回想事件,我們往往高估它的發生機率。這並不是說高齡駕駛都沒有問題,此因年長了,視力、反應、生理都可能退化,從而影響開車安全,且統計顯示,高齡駕駛若發生事故,重傷或死亡的比例確實比年輕人高。
這次肇事的老先生,幾年前才剛換照,幾年前也曾發生事故。如果換照制度已經把關,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生理突然惡化?或疾病猝發?或是他個人的駕駛行為存在風險而未被察覺?這些都更值得討論。
政府並非沒有作為,自二○一七年起,七十五歲以上駕駛人必須每三年換一次駕照,還須體檢、做認知測驗等。近年也積極推動大眾運輸,希望讓更多長者選擇不開車、繳回駕照。這些努力都是對的方向,但無法指望一套制度就能解決所有風險。
並非為高齡駕駛護航,而是呼籲社會冷靜,看清問題癥結,我們都會老,今天貼別人標籤,未來就是自己。不妨放下偏見,用更全面眼光看待高齡駕駛議題。該討論的,並不是誰該被排除,而是如何合力建設一條「安全的路」。
(作者是國中教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