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宏榮、胡文琦
面對垃圾處理問題,與彰化縣的成功經驗比較,南投縣政府似乎全然寄託於興建焚化爐,如此選擇是否過於單一?會不會忽視其他可行的解決方案?
據悉,南投縣環保局面對焚化爐爭議,曾提及「目前全國七個焚化廠都在農地上,且經營廿多年,並無明顯影響農業的具體事證」云云。此一論述是否經得起科學驗證?進言之,若真無影響,則相關的空氣、水質與土壤的全面檢測數據又在哪裡?是沒有進行檢測?還是檢測後未發現「超標」問題?或只是「沒抓到」?對於可能的環保汙染問題,南投縣應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並設身處地的解決當地居民的健康疑慮才是。
焚化爐雖能短期解決垃圾處理的燃眉之急,但它帶來的汙染風險卻不可忽視,運作過程可能產生的戴奧辛與重金屬等,乃至廢棄物焚燒後的飛灰處理,都可能長期影響環境與健康。尤其,好山好水的南投身為農業與觀光為主的優質縣市,若因興趣焚化爐而損害土地、水源與空氣品質,勢必影響當地農產品形象與遊客信心,進一步衝擊地方經濟,豈可不慎。
南投縣政府應重新審視垃圾處理的可能解決之道,效法彰化縣的實務經驗,從源頭減量入手,推動更嚴格與人性經濟的垃圾分類政策,並強化資源回收系統的整體配套措施,來作為評估興建焚化爐的規模與適妥區域。同時,對於焚化爐的可能爭議,更應以科學檢測數據為基礎,進行全面且公開的環境影響評估與理性論辯,讓在地民眾看見地方政府的誠意與專業,而非僅以想當然爾的人為推估來回應外界質疑。
彰化縣透過嚴格垃圾分類與破袋檢查,有效減少垃圾量,提升民眾環保意識,提供相對低成本、高效能的模式,避免焚化爐可能帶來的污染風險。
期待此做法能給南投縣「腦力激盪」的另類創意,為當地的居民與環境謀求更永續的未來。
(作者是淡大水環所博士、淡大水環所博士肄業)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