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哲廷
聽完賴清德在社群節目《敏迪選讀》的專訪,你很難不察覺,他用盡一切語言在安撫一個受過驚嚇的社會:他告訴我們,台灣不是孤單的;他更提醒對岸,這樣的結果,你們真的滿意嗎?
真正令人默然的,是那句「難道一定要兵戎相向,沒有其他的方法嗎?」這像是從台灣的心臟發出的求問,不是給中國聽的,而是給這些年疲於防備、恐懼、等待下一場灰色地帶衝突的我們。它的背後,是一個社會不斷忍耐、調整呼吸、壓抑不安的真實狀態。
賴清德不是第一個講和平的台灣總統,但他是少數敢用「對等、尊嚴」的詞語對中國開口的人。在那個頻道裡,他說的是日常,是台灣人日復一日想要的東西——過一個穩定的生活,有一個不需要對空襲警報演練逃生步驟的未來。
他提到,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最大威脅,這不過是把現實攤開來看。中國廿年來的對外政策,將自己的角色,從夥伴一步步變成對手、再變成威脅,這不只是戰略失誤,更是制度性傲慢的累積。賴清德的話像是告訴北京「這不是我們的選擇,而是你們的結果。」這個「你們」,不是責難,而是鏡像。
畢竟我們曾經幫助中國,上百萬台商,數十年資金與技術的大量移轉,幫中國建立了供應鏈,也把台灣與它綁在一起。這種經濟的綑綁,如今成為戰略的桎梏。賴清德說,我們不會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並非我們不愛這個籃子,而是這個籃子隨時會被掀翻。我們分散風險,為了不讓地緣政治決定人民的命運。
他說,身為三軍統帥,第一次接到飛官意外的通報時,那種震動如同島嶼在深夜突然顫抖了一下。這位總統,從來不是端坐高台上揮手的領袖,而是必須一一接收那些撕裂、崩壞、死亡與掙扎的現場報告的人。他不能掉淚,卻要說出「我會守住這裡」,那種話是給我們的,不是給中國的。
和平四大支柱:強化國防、經濟安全、國際合作、穩定兩岸。聽起來理所當然,卻都困難到極致。這不是四項工作,而是四道牆,每一面牆都被測試抗震強度。我們能不能撐住?答案不能只靠總統說得動聽,更在於我們願不願相信這個國家並非孤島,而是擁有自己軸心的存在。
他說,這個國家要適合做夢、戀愛、結婚、工作與生活。這句話幾乎太過溫柔,像是在一場防空演習中有人遞來一杯熱茶。但這正是賴清德的矛盾之處--他不高聲吶喊,不激情演說,卻在句句話裡總是藏著「你有選擇」的微光。
這個國家不需要救世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說出真相、面對危機、願意一起承擔的領導人。賴清德的語言不激進,但背後是兩千三百萬人熱呼呼的氣息。這一點,應該是北京最該害怕的。
因為一個知道自己要活下去的社會,不會輕易屈服。因為一個還願意談戀愛的國家,就是準備更強大。
(作者是詩人,自由工作者)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