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擱置偏見/請對岸正視 賴總統善意

◎ 王宏仁

賴清德總統上任即將屆滿一週年,正當國人逐步檢視其執政表現之際,我們也應該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冷靜的反思。作為長期研究政治與兩岸議題的學者,我認為當前中國對賴總統的解讀,過於偏頗,忽略了賴總統所展現出的善意與務實態度。這種錯誤的解讀,將不利於兩岸對話的展開。

從言詞比較的角度來看,賴清德總統在兩岸議題的用語,並未比蔡英文總統時期更為強硬。蔡總統早在二○二一年的國慶演說中就已公開主張「兩岸互不隸屬」,而賴總統在去年五月廿日的就職演說中,僅是在中華民國憲政架構下重申這一現狀事實,並未進一步挑釁。然而,輿論有時會有「賴清德立場強硬」的說法,這明顯是在中國的政治設定下所致。

北京將賴總統標籤為「務實台獨工作者」,貶抑其獲得約四成選票這一民主選舉的自然結果。此外,自二○二四年二月金門三無船隻翻覆事件起,中國藉由海警進入我方禁限制水域升高區域緊張,更在賴總統就職三日後以其演說為藉口,啟動「聯合利劍—二○二四A」軍演,十月更再度進行「聯合利劍—二○二四B」軍演。這一連串行為,顯然早已規劃,並非如中國宣稱為對「挑釁」的回應。

令人遺憾的是,北京往往無視賴總統不斷釋出的誠意。例如,賴總統明確表示將在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下處理兩岸關係,並且以「全民總統」姿態承接歷史責任與現實挑戰。他提出願意承繼黃埔精神、正視歷史現實、承認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這些都是為了突破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上的僵局,尋求真正的互信基礎。對岸若無視這些努力,而繼續以文攻武嚇的方式對待台灣,將無助於區域和平穩定。

日前賴總統首度接受日本媒體專訪,再次公開釋出善意,強調「我們沒有放棄,只要對等、尊嚴、交流、合作,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的善意一直都存在。」清晰表達了台灣願意追求和平、願意對話的立場,這不僅是對岸應該正視的機會窗口,也是國際社會應該支持的和平倡議。

對岸若一再強調「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原則」的必要性,卻無視台灣民主體制下選出的領導人所代表的主流民意,終究只會讓雙方更形對立。善意需要回應,對話需要誠意。只有擱置既定偏見、拋棄威權思維,真正與台灣民選政府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兩岸關係才有可能走出當前的僵局,邁向和平穩定的未來。

(作者為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